尹秀丽
【摘要】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对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智障儿童 个人卫生习惯 培养 重要性
一、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现状及成因
我校的智障学生有百分之八十来自于农村,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孩子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一些不良卫生习惯。另外,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观念淡薄,对子女卫生习惯方面的指导极为欠缺。有的家长对孩子更是娇生惯养,包办代替,孩子出现了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智障儿童存在很多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不洗脸,不刷牙,不及时洗手,不剪指甲,不能做到常洗头、常洗澡、随地大小便,等等。这些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既影响了仪容仪表,又威胁到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对智障儿童进行必要的培养和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智障学生具有基本的卫生常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或半生活自理能力,能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尽可能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选择生活化的训练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总结出多数学生应该遵守并且能够做到的讲究个人卫生的若干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归纳描述,分门别类。总结如下:(1)保持衣着整洁,能够做到经常更换衣物。(2)能够主动洗澡,经常洗澡,更换内衣。(3)勤剪指甲,勤洗手。(4)勤洗头,勤洗脖子,清洗毛巾。(5)每天晚上洗脚,更换袜子,能够经常更换鞋子。(6)早晚刷牙、洗脸。(7)主动擦嘴、擦鼻涕。(8)不随地大小便。(9)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收拾书桌。(10)周末换洗床单,能够清洗自己的衣物,做简单的家务劳动。
四、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1.提高认识。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应从学生们的卫生意识抓起。“意识指导行动”,让学生对讲究个人卫生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其意义,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新风尚。
2.形式多样。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懂得个人卫生习惯知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
比如,利用直观图片和視频资料向学生讲解卫生知识,利用儿童歌谣传授个人卫生知识,利用游戏向学生渗透卫生知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卫生知识。
3.榜样激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强化孩子的某种行为一定要及时表扬,对待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对待班上个人卫生习惯好的同学要大力表扬,经常把他们叫到讲台上作为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还让同学们竖起大拇指用“棒、棒、你真棒!”“向你学习”等鼓动性强的话来表扬他们。有时还把卫生方面极为突出的学生评为星级学生,并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这样一来,做得好的同学觉得他是同学们的榜样,就越发做得好了。有上进心的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行为,向做得好的同学看齐,逐步改掉自己的不良卫生习惯。
4.督导训练。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将学会的东西很快遗忘。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耐心和爱心之外,还要有恒心。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智障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通过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训练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从细处抓起,发挥监督员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家校互动。培养孩子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社会也应积极配合。只有重视家校合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达到共育英才的效果。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多和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总之,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一个持久的、艰巨的工作。虽然智障学生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主导作用,家校配合,一定可以帮助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为他们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燮.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及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万蓓.积极行为支持用于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