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炎的马克思主义之路

2018-05-23 11:07张俊梅
唯实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上海

张俊梅

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他14岁赴京求学,18岁参与组织五四运动,19岁留法勤工俭学,21岁任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书记,24岁成为上海工人运动领袖,26岁英勇就义……赵世炎的一生虽然短暂,然而从生命中放射出来的光芒却永照人间,他的光辉业绩、崇高精神和革命风范一直铭刻在人民的心中。在他的一生中,马克思主义是他的信仰,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他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识马克思主义

1901年4月13日,赵世炎出生在四川省酉阳县龙潭镇一户富裕人家。这是一个十几口人的和睦大家庭,有祖母、父母和九个兄弟姐妹,世炎排行第八。父亲赵登之,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时常鼓励子女勤奋读书,并不惜重金为子女聘请名师。

1915年8月,赵世炎小学毕业后,与四哥赵世焜抱定追求进步的愿望,在三哥赵世炯的资助下来到古都北京,双双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在师大附中学习期间,他投入了新文化运动的巨澜之中,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1919年,赵世炎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5月7日,附中学生会成立,赵世炎当选为干事长。7月,赵世炎中学毕业。不久,经李大钊、王光祈等人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随后,赵世炎仿照这个组织,在附中以留校校友的身份创办了少年学会,并发展了20多个会员。很快,少年学会出版了《少年》半月刊,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和民族文学为主。赵世炎不仅担任《少年》的编辑,还在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1919年秋,赵世炎进入吴玉章在北京主办的法文专修馆。这时,他除了学习和劳动之外,还积极参与了李大钊、王光祈和陈独秀等人发起的“工读互助团”活动。他深入劳动群众中间,调查工人的贫苦生活,对工读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他还以过人的精力主办了《工读》半月刊和《平民》周刊。

在“工读主义”思想指导下,赵世炎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活动。这段时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积极为国内的《少年》半月刊组织稿件。

勤工俭学的生活实践,迅速提高了赵世炎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体会到:资本主义发达的法国和封建落后的中国相比,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是黑暗腐败的。同时,实际生活的磨炼使赵世炎很快抛弃了自己过去的无政府主义的“工读”思想,重新修订了自己来法前所订的勤工俭学计划,要求自己通过劳动,真正了解劳动阶级的价值和意义,同法国工人多来往,特别要与其中的觉醒志士建立联系,虚心学习他们领导工人斗争的经验。

1921年2月28日,在勤工俭学学生无工可做、无学可上的艰难处境下,蔡和森、向警予等领导400多名勤工俭学学生,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请愿示威,提出了“要吃饭权、工作权和求学权”的诉求。但是,勤工俭学学生们的正义行动却遭到了无情的镇压。驻法公使陈箓勾结法国政府出动军警,用枪托和警棍殴打学生。这就是勤工俭学史上著名的“二·二八运动”。“二·二八运动”深刻地教育着全体勤工俭学学生,使他们的政治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更加促进了勤工俭学学生的团结。事后,赵世炎主动给蔡和森写了一封信,希望能交换意见,共同研究问题。4月,赵世炎由巴黎去克鲁梭做工之前,专程绕道蒙达尼去找蔡和森面谈。他俩在蒙达尼郊区的一个树林里,尽情地交谈了三天。双方都从真诚团结的愿望出发,坦率地说明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蔡和森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他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赵世炎也详细讲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同工人打成一片的实践体会。经过坦诚交谈,各自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消除了分歧,双方的观点和认识在思想上取得了完全的一致。以赵世炎为代表的勤工俭学学会和蔡和森领导的工学世界社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了。

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2年6月,赵世炎在巴黎西郊主持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书记。同年秋天,经胡志明介绍,赵世炎和王若飞、萧三等人加入法国共产党。“少共”成立之后,赵世炎的主要活动是到华工和勤工俭学学生中进行工作。他和同伴们常到蒙达尼、克鲁梭等地讲演、开会,培养积极分子,发展组织。

1923年3月18日,按照陈独秀的安排,赵世炎和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佘立亚等人从巴黎北站坐火车出发,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刻苦学习之余,赵世炎还翻译一些俄文文章寄回国内《新青年》等刊物发表。

4月18日晚上,中共旅莫支部委员会召开了一次支委会,听取赵世炎情况汇报。他讲话时虽然没有发言稿,但由于对各方面的情况非常熟悉,了解得深入细致,因而每一个问题分析得全面透彻,说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在座的支部委员都心生敬佩,以至于中共旅莫支部書记罗觉(即罗亦农)在赵世炎刚离开会场时,就激动地对大家说:“世炎同志是我们党将来的一把好手。”不久,赵世炎被补选为中共旅莫支部委员。

在东方大学,赵世炎写出了《苏俄与美国》的论文,发表在1924年2月的《向导》周刊上。他通过对美国经济情况的分析,说明了美国不愿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苏联的道理。同年7月,《向导》周刊又连载了赵世炎万字长文《世界第一名帝国主义者——英国》,文章的结论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不打倒,一切军阀官僚是打不倒的,中国人民的问题也是万难得到解决的。他对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形成和提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24年1月22日清晨,突然传来列宁逝世的消息。几天后,赵世炎和同学们一起,到红场参加了几十万人给列宁送葬的活动。回到住地,赵世炎奋笔疾书。他要化悲痛为力量,把列宁和列宁主义系统地介绍到国内去。同年3月和6月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先后发表了署名士炎的《世界与列宁及列宁主义》和《列宁》两篇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精髓所在。

1924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李大钊率领中共代表团参加大会。赵世炎列席了这次会议,并担任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大会期间,赵世炎充分发挥他通晓德、法、英等国语言的专长,经常到德国组、法国组、意大利组去旁听,细心研究各国党的经验,向李大钊等同志汇报,还翻译文件,供中共代表团阅读。李大钊对赵世炎的工作十分满意。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之后,紧接着召开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大会,赵世炎又参加大会为王荷波做翻译,认真听取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如何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报告,翻译了罗若夫斯基在大会上的演说《罢工的战术》。

会后不久,赵世炎由于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离开莫斯科,同任弼时等一起经海参崴回国。回国后,他身体力行,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國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以及方针、任务等问题进行认真探索和广泛宣传。

1924年秋,赵世炎回到北京后,被任命为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这一时期,他创办了《政治生活》周刊开展宣传工作,并担任主编。《政治生活》在当时对提高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赵世炎从1924年7月到1926年7月这两年时间里,一共写了70多篇文章。他思维敏捷,不仅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分析问题透彻,再加上笔锋犀利,文字生动流畅,因此,他的文章深为群众特别是青年所欢迎。

赵世炎除了主办《政治生活》以外,还经常到北大三院和中共创办的第一所秘密党校——北京党校去讲课或做报告。由于他对国际国内问题很有研究,对政治运动也很了解,因此他的讲解材料新颖,往往具有独到见解,加上他善于联系实际,讲得深入浅出,所以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李大钊曾赞扬他说:“世炎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领导工人运动

1926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为总结“五卅运动”以来全国工人运动的经验,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伐战争,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赵世炎作为北方工会组织代表团的负责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后,为了加强江浙地区的工作,中央任命赵世炎担任江浙区委(即上海区委)主席团成员、组织部长和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数月之后,上海的工人运动进入了黄金时代。

从1926年6月至9月,赵世炎来往于闸北、南市、沪东和沪西,指挥上海各工厂数百次的罢工,在上海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经济罢工潮。连续3个多月的经济大罢工,参加者在20万人以上。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以后,于9月中旬相继复工。这些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军阀和国内资本家,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锻炼和考验了党团工人积极分子,巩固和壮大了工会组织,为后来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从广东出发,分四路出师北伐。中共江浙区委和上海市总工会积极组织力量,开展迎接北伐军的活动。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上海党组织为了配合北伐胜利进军,决定举行武装起义,但由于时机不成熟,前两次起义均告失败。

在这一重要时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来到上海,他和昔日在法国巴黎默契领导勤工俭学生斗争的战友赵世炎再次并肩作战,共同组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3月,北伐军进逼上海,周恩来和赵世炎精心部署,将上海分为闸北、南市、虹口、沪东、沪西、浦东、吴淞七个战区,给每个区都制订了十分具体的作战计划。

3月21日上午9时,上海区委发动第三次暴动。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30个小时的英勇血战,夺取了全上海,取得了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伟大胜利。3月26日,东方图书馆的门口挂上了“上海工人武装纠察队总指挥部”的牌子。

正当全上海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市民热烈欢庆自己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上海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4月14日,中共中央代表陈延年、聂荣臻等同志由武汉来到上海,传达了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赵世炎表示坚决执行中央关于“隐蔽力量,准备再干”的指示,准备再接再厉继续武装起义,以迎接武汉东征军的到来。

4月27日至5月9日,党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赵世炎被选为党中央委员。会后,他又回到上海,在白色恐怖威胁下,以勇敢无畏的革命气魄,继续领导革命斗争。

1927年7月2日,国民党警探根据叛变的省委秘书长的供词,逮捕了赵世炎。赵世炎被捕之后,党从各方面进行了积极营救,但终未成功。7月19日,年仅26岁的赵世炎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地牺牲了。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上海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