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下光韵的消散与重塑

2018-05-23 08:04苏思羽杨星晖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工业价值

苏思羽 杨星晖

[摘要]通过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再通过对光韵的理解和分析,站在当代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机械复制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究。其中艺术价值的转变对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艺术品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其内在价值改变所造成的结果是多样化的。在传统艺术的光韵消失的同时,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也可以发掘出更多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以及内含价值。

[关键词]光韵;价值;机械复制;文化工业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5-0115-02

通过对光韵的描述到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再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带的后果,一系列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局面使得人们从现实当下出发,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

一、光韵

(一)光韵的含义。从时空角度来看,光韵就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也就是说在现代艺术作品中,随着机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存在于艺术品中原有的某些特点以及其独一无二的特质便会消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光韵”。“光韵”也是艺术作品的原真性,伯格曾经说过:“每一幅画的独特所在曾经是它所处的场所的独特所在的一部分。某些时候画是可以移动的。但是,它绝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被人观看。”光韵代表了一种即时即地性,是在特定场所,特定时间以及创作者特定心境下的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独有的闪光点。这种独有性也包含了在特定历史时间内所发生的,是一个动态性。这种独特的性质产生于艺术作品中,也为世人展现了即时即地性。从1888年到1889年,凡·高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柏树的素描,有一些其他画家忽略的东西,正是凡·高所注意到的,也就是柏树的光韵 在风中摆动的一些细微姿态。正是这些特别的姿态使得艺术作品显得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二)光韵的基本特点。除了即时即地性,光韵所带来的膜拜价值也是值得深思的。在过去传统社会时代,人们通过多种途径抒发对于自己无法触及的力量的追崇。具有创新思想的艺术品像具有灵性的稀世珍宝一般,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由于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过去的追崇功能慢慢减弱,但它始终带有着艺术品的赏析,只是从有意识变成了无意识。由于社会生活里复制技术的大力发展,艺术品更多的展示价值被呈现出来。正是这种膜拜价值更加突出了光韵的特点,让艺术品具有特定时间地点的展示性,这种神秘感也是传统社会人们所追捧的。在不同时代,光韵所展现的膜拜价值也是不同的。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去欣赏艺术品,都会具有特定的含义,重要的是如何转化这种传统观念去重新发掘全新的“光韵”。

(三)光韵的消失。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光韵的独特性被复制形式所消磨到失去原有最初的独特性。关于光韵消失的主因,本雅明则认为,处在每个不同时期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也就是现今社会更加注重物品的易接近性,就如同人们期望经过获取原件的复制品来避免其唯一特质的思维倾向一般。在这里也是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定义衍生而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无疑包含了这种物化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慢慢人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大,想要去探索挖掘更多艺术品的光韵,甚至是为己所用。但从本雅明角度出发,他对光韵的消失是心存遗憾的,只不过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从阿多尔诺观点出发,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计划目标,那么这样一来消费者们就被限制在固定模式中。他的态度与本雅明背道而驰,认为本雅明的观点扼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但这种说法又太过于绝对,没有从一个辩证角度出发去看待。

二、艺术与复制

(一)价值的转变。“从艺术品的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转变是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所造就的,从膜拜价值中看也和“商品拜物教”中对物与物的关系的一种神秘性类似,从最原始社会中,这种膜拜形式以祭祀、祭拜的形式进行,再到对反法西斯主义的反思,在无线电广播中进行思想统治,让更多的人接受洗礼。”在阿多诺的想法中,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关于文化工业的发展,对机械复制持反对态度,这样的膜拜价值失去原本的作用,高雅艺术的即时即地性遭到破坏,也让新发展的艺术与传统混为一谈,阿多诺认为这种文化工业现象是负面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意识形态所控制,通过新型产业进行洗脑,从而达到统治者的某种目的,例如西方国家善于通过电影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但是阿多诺所担忧的是从一个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的,而本雅明更为保守的从传统艺术本身角度出发去看这种价值的转变。在本雅明看来,传统艺术中艺术品的一次性更为可贵,然而展示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阶段所凸显的一方面,在这种凸显下,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受到质疑。展示价值也使原有的艺术与主体更加贴近。

(二)光韵的重塑。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将电影与古典艺术区分开来,以“光韵”的是否消逝作为区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古典艺术的标准。本雅明认为具备‘灵韵的古典艺术作品具备不可替代的原真性、对神灵信仰的膜拜价值、膜拜欣赏的距离感。

目前,电影便展现了这一点。这种完全性的采纳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社会发展便获取了独有的现实工具。电影中的特效也完美的呈现出复刻的表现。时代的发展抑制了膜拜价值,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别样的进步,这不仅取决于观众,而且加之加入个人观众的赏析态度,并且这种赏析态度在电影院中并没有发展成顶礼膜拜的形式。观众是独立个体,是欣赏价值的主体,也可能是一个先进个体。更引人注意的则是光韵如何重塑,在脱离传统社会中的即时即地之后,也是会存在在当下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三)机械复制的矛盾与和谐。与原来的艺术品相比,当下时代还多了一些创新点。这种重新被创造出来的光韵在社会发展中陆续地被接纳,每隔一段历史进程就会出现一些创新,而且越发强烈。但是每一次都相当于破茧重生,传统理论被推翻,新型产品被接受。一些原有的独特的光韵消失了,在新的一轮复制中也会有新型艺术品的光韵被发现。虽然新创造的物品所包含的内容不会影响艺术品的价值——但这样一来,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似乎被抹杀了。所以,通过作品的机械复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艺术品所独有的灵韵消失了;但在每次创新进程中,其他自然物也仍然保持完好。一件東西的即时即地性既包含它自被创造出来那一刹那起可展现的所有价值,又包含了它实际存在的地点和时间的以及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印记。由于它的历史证据取决于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因而,当复制活动中其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摆脱了人的控制,一件东西的历史证据也就难以确凿了。当然,也仅仅是历史证据,但如此一来难以成立的就是该东西的权威性了。

三、机械复制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兴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文化强国战略思想逐渐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以承载艺术作品的媒介不断增加,这种通过对占有一种物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也让艺术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满足,如旅游、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走进音乐厅感受艺术氛围等等,事实上为了满足心理,人们愿意为自己的经历、感受付钱。这样文化产业链就形成了,让更多人接触到高雅艺术,此时也体现了艺术的展示价值,不仅局限于膜拜价值。在文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国重塑出一条全新的“丝绸之路”,海陆两路也是多方向发展,同时也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条文化路。在新形势下,一些传统模式被打破,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人们有了更多机会去贴近艺术的本来面目,在失去原真性的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作品。这种不定性也给了世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期,新的发展领域也同样重要,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发展,其次文化艺术产业也是新的发展领域,多元文化也进行价值融合,最终建成文化强国。

(二)科技对艺术的介入 新媒体。当前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出鲜明的科技特征,如数字化、虚拟性、交互性、全球性和实时性。随着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各种形态的起源,掺杂着传统的痕迹,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进发出的火花是多彩的,呈现更多不确定性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与发掘。给予我们的灵感,打开人们的视野,重新思考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在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去考虑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在欲望物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这种新兴方式去改变呢?所以,机械复制技术也有积极的一面,引导人们去适应全新的领域,如何进行创新,什么是值得借鉴的。之前,艺术品是用来顶礼膜拜的并且还有些遥不可及,而现在艺术品进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被重新塑造。

其中,也渗透了共享思路。在展示价值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让大家共享一个信息。本雅明认为,当技术发生到一定阶段,艺术所产生新的价值是一大亮点。慢慢的,高雅神秘的艺术被大家所熟知,共享的创新思路在发展,在新经济消费时代,共享与分享是有区别的。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会形成一个共享链,商家也抓住了机遇,大显身手。如今遍地的“网红”单车流行于大街小巷,骑行共享单车也成为一种新趋势,不过政府对这方面的监管还要继续加强,共享思维理念的应用,广泛深远。

(三)机械复制 艺术品的复活。不断创新,是复活的推动力,也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力所在。光韵是一种真实感,是事物对于你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感受,是当下的、在场的、历时性的感受。而现代的艺术品失去了这种感受。艺术的机械复制更多转向多媒体的形式得以呈现,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建立扩大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那么,在接下来的机械复制发展中,更多要继续发扬传统光韵的精髓,让大众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这一点极为重要。在艺术品展览时可以在不同时间更多还原自身的光韵。

在文化产业兴起的同时,背后也隐藏了巨大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复制品似乎走进了怪圈,在纷繁的艺术品种,一个不得不说到的问题就是版权。随着技术的提高,大批量的复制品进入了人们生活中,数字复制使得艺术品更加方便快捷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然而缺少了一些原有的审美感。一件艺术品可能会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赋予人们灵魂创作的光韵,当复制品近乎完美的时候,原作艺术的光韵将不復存在,这种消失未必是一件坏事。在更多复制品呈现在大众面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何看待一个作品更为重要,通过大量的传播,即时即地性缺少了,更多的创造灵感也许被激发,或许会展开新的时代也就是人类的艺术史。当个人开始反思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关注到消失的光韵的重要性,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去重新挖掘更多的光韵,在重新塑造的过程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发掘。那么,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也随之增加,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亲近自然,走出家门,贴近生活,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02.

[3]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33.

[4]石拓.对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诠释[J].新闻爱好者,2010(10).

猜你喜欢
文化工业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谈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