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规律如何决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18-05-23 14:29张军许庆瑞
清华管理评论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性知识异质性自主性

张军 许庆瑞

实践困境:能力发展陷阱

2008年国际次贷危机的影响波及到我国的时候,恰逢我们对浙江省中小企业进行全面创新管理实践的调查。我们在采用问卷方式了解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及其管理现状的同时,也对近60家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随后,我们对其中十多家企业采取了长期追踪调查、现场蹲点、深度访谈的方式,以深入洞察企业创新能力的构建规律与发展路径,为我国广大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大多数企业开始认识到创新之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曾经“创新找死”的说法有了更理性的认知,并且普遍表现出对创新风险更高的接受度与容忍度。在此背景下,一般逻辑是:创新重要性认知提升创新资源投入强创新水平高(表征创新能力强)。但我们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创新投入水平低;创新水平总体不高,如三项专利绝对数量少,总体质量较低;从过程角度来看,大多数企业没有系统管理创新过程的体制与机制。针对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曾经有高管告诉我们:“我们不是没钱(创新),而是不知道钱往哪里投?”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访谈的高管都认为创新重要,并且表现出对创新风险不断提高的容忍水平,却出现企业创新投入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的结果?深度访谈与蹲点观察发现,企业创新能力弱不能简单归因于创新投入水平低。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投入之间,并非线性单向关系,而是呈现出一定的互为因果的链,即:创新能力弱机会感知不良、创新信心不足、创新倾向弱研发或创新资源投入惜投、不投知识/经验难以积累、能力基础不良进一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因此,企业实践的困境,不是如何提高投入的问题,而是如何摆脱能力發展的消极自增强路径的问题。图1绘制出企业实践中创新能力发展陷阱形成的自增强环。

图1可见,如何通过知识/经验的有效积累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寻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路径的关键环节。

自主创新与创新能力解构

自陈劲教授1994年首次提出“自主创新(indigenous innovation)”概念以来,关于创新“自主性”到底是什么的讨论一直存在。我们的研究认为:所谓自主性,既不能简单等同于“本土性(indigenous)”,也不宜仅仅从“产权性(proprietary)”层面进行解析,而应回归到创新最本源的经济学意涵进行界定,即:自主创新,在根本上不仅强调创新主体对创新过程的掌控性,更强调对熊彼特租的收益权,在全球化分工与合作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特别是收益分配支配权的获取。这种收益权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法律授予而只是法律保障的,其获取在根本上依赖于“企业深层次能力”——创新能力。“产权性”仅仅是创新收益权或创新收益分配支配权的工具性目标,而不是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那么,创新能力是什么?怎样的创新能力才能切实保障企业创新“自主性”?

我们对中控集团、聚光科技等高技术企业的深度调查显示:企业创新在本质上是指在外部环境动态变革产生的机会或内部能力模块间发展不均衡产生的价值潜力驱动下的一种系统性求变或应变以获利、最终获得竞争优势的系列组织活动。这种系统性的组织活动为企业提供了“将变革转化为机会”的潜力,以一组相关能力模块的集束——创新能力为基础加以实现。在变革与机会实现之间,企业必须首先能够知觉到内、外环境的变化,正确解读动态信息对自身管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效响应,才能确保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动态适应性,即:创新能力存在于企业对内外环境的“知觉响应”的组织过程中。据此,我们将创新能力理论解构为:变异信息感知与获取能力(变异感知能力)、信息意义与价值诠释能力(信息诠释能力)、创新决策能力与创新的实施实现等四个能力模块(图2)。

创新的基本过程是一个链式过程,感知能力、诠释能力、决策能力与实施实现能力依次居于创新链自上而下的位置上(图3)。

图3中,接近创新价值实现端(以“创新收益水平线”为参照)的能力称为“前端能力”,反之为“后端能力”。各能力模块在创新链上的分布并非是均衡的。创新链后端能力越强,企业越可能成为创新的“新思想来源”,获得“市场先入优势”的潜力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对其创新收益独占或掌控的潜力越大,进而使企业在整个创新价值链上的掌控权越大,越具备对参与创新收益分配权提出要求的谈判力和基础,相应地,企业创新“自主性”越强。而创新链前端的能力是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基础和保证,但相对于创新链上的后端能力,对创新收益的独占潜力越小。

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依据它们与企业成长绩效间关系可进一步归集为“潜在创新能力”与“现实创新能力”。其中,潜在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没有直接关系,而是通过贡献于现实创新能力间接作用于企业成长绩效,但潜在创新能力才是创新“自主性”更深层次的能力保障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创新能力就像一座冰山,浮于水面的是企业现实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企业成长的直接基础,而更深层次的、决定企业创新自主性的是沉潜于水下的潜在创新能力。因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强调现实的创新能力,以保障短期企业短期成长,更要强调潜在创新能力的构建与提升,从而在更加长远的框架内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成长。图4从“潜在”与“现实”分类的角度描述了企业创新能力冰山理论。

企业创新能力就像一座冰山,浮于水面的是企业现实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企业成长的直接基础,而更深层次的、决定企业创新自主性的是沉潜于水下的潜在创新能力。

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

积累模式不同,能力提升方式有别

依据形成企业知识存量积累(增量)来源,我们将知识积累划分为历时性知识积累与空间集聚性积累,其中:集聚性积累依据企业边界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积累与外部积累(图5)。

对不同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模式的知识积累都会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不同模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内部集聚性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提升呈现出积极的线性关系;历时性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提升呈现出递增的边际贡献;外部集聚性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提升呈现出递减的边际贡献。图6给出三种不同知识积累模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效应差异的示意图。

不同积累模式,互为条件内外协同

不同模式的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为了更好地洞察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动态过程,我们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两者互动过程进行仿真。研究发现:历时性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边际递增贡献,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加以保障的,即:企业所积累知识必须是异质性的。如果企业倾向于熟悉的、同质化程度高的知识积累,那么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知识存量积累很快跌入到一个坑里(图7),进而使得创新能力发展也进入瓶颈期而停滞不前(图8)。由于采用较长周期进行仿真,所以图7与8最终显示出企业爬出“坑”后似乎继续发展,那是因为从仿真模型本身来说,当同质性知识利用耗尽后,所有再进入模型的知识相对而言都是异质性的,从而驱动知识积累存量又开始提升。事实上,大多数企业掉进“坑”里之后,很快就会死亡。当企业能够确保所积累知识的异质性时,知识积累提升创新能力的边际递增贡献作用得以保障,但这种贡献具有时间滞延效应与临界规模效应(图9)。由于环境动态性的影响,从企业整体层次来说,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出振荡向前伴随阶段性结构突变的周期性与非均质性特征。

一般而言,企业通过内外空间集聚所获知识的异质性程度,会高于其历时积累所获知识的异质性,而外部集聚性积累的知识异质性会大于内部集聚性积累的知识异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历时性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边际递增贡献作用的维持,总体而言是以空间集聚性知识积累为条件的。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企业能力刚性不是来自知识积累本身,而是来源于知识积累的方式。

针对空间集聚性知识积累是维持历时性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提升效应的条件这一发现,我们所收集的经验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即:总体而言,集聚性知识积累有利于促进历时性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其中,内部集聚不仅能够强化现有知识与创新中信息诠释能力间正向关系,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所积累的知识在创新实施过程中的跨期利用;而外部集聚有利于强化现有知识与现实创新能力间正向关系。这意味着:作为企业创新发起起点、并直接关系到创新“自主性”的潜在创新能力,更加依赖于企業内生性知识积累及其利用,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须注重企业知识的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内部集聚性知识积累削弱了历时性知识积累对创新决策能力的贡献作用,这与外部集聚性知识积累的相应效应相反,由于创新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创新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开放性对于企业创新采纳或创新决策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来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要对知识积累进行内外权衡,过度开放或过度封闭都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知识积累与企业成长

积累模式不同,作用路径长短不一

知识积累最终如何影响企业成长?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企业倾向于外部导向型知识积累,试图借此促进企业成长,则必须首先将外部获取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现实创新能力,才有助于促进企业成长,否则这些看似提高企业知识存量的行为反而会损害企业利益,不利于企业成长;内部集聚性知识积累一方面可以直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潜在创新能力、现实创新能力而间接促进企业成长;历时性知识积累则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加间接、路径更长。图10描述了不同知识积累模式影响企业成长的作用路径。这一结果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创新“自主性”的潜在创新能力,最终依赖的是企业内向型知识积累,换句话说,企业自主创新最终需要依靠企业自身内生性积累与自我学习;外部知识集聚必须通过企业内部学习与消化吸收,才能贡献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知识新颖水平不同,贡献有正有负

以上从企业知识积累行为的角度探索知识积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规律,我们还需了解知识积累行为所产生的增量知识对企业成长是否产生影响以及怎样影响。对此,我们采用了华为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探索。聚焦于以三项专利为表征的不同新颖度区分的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高技术企业中,知识创造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成长,但这种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延,并且,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贡献效应,即: 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倒U型关系(图11)。

从企业所创新知识新颖程度区分的角度来说,不同程度新颖性的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即: 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效应随知识新颖程度提高呈现出不对称的U型关系,并且中等程度知识创造的效应是负的(图12)。这是一个有趣的结论,以实用新型专利为表征的中等新颖程度知识创造并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与成长。这个结果不仅在个案企业中有所体现,在韩国学者李坤所研究的国家宏观层次上也得到验证。这给那些在创新过程中采用“中庸”策略的企业一个警示:尝试骑墙的创新策略可能反而得不偿失。

企业创新能力形成路径:从种子经验到体系化常规

我们的案例研究显示:创新主导要素类型的变化及创新所处层次的迁移决定企业能力动态演化进程。从知识视角来看,企业最初往往是通过不断试错,最终取得创新成功,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经验/知识(可称为:种子知识)。为了获得更大的创新收益,企业有动力将“种子知识”进行总结、复制、扩散,使之在“干中学”“用中学”以及“研发中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巩固。当“种子知识”在同质性创新要素间扩散时,常常是基于复制的能力巩固阶段,该阶段能力发展是“量”的增长。当创新活动从一种要素转移到另一种异质性要素时,是能力的一般化与差异化并行发展的阶段。结果是形成分散根植的、具有层次性、多样性的非均衡发展的几个“能力集束”。不同能力集束之间并非能够均衡发展,不均衡就会产生一定的价值潜力,此时,一体化“能力集束”的要求成为推动组织创新从要素层次向要素架构层次跃迁的内生因素,而创新活动实现层次间迁移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能力的结构性突变,是“质”的变革(图13)。

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遵循具有周期性及阶段性非均衡发展特点的“点—线—面—体”演化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是企业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最初将资源成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经验是企业能力周期的起点,一般经历巩固(consolidate) 、一般化(generalize)、差异化(differentiate)、一体化(integrate)、与新要素交互作用/互换(reciprocate)等阶段,最终完成一个能力发展周期。这个过程,也是知识不断产生、导入、积累、应用的过程。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组织机制

综上,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其效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延,并需要以异质性知识积累为条件。内生性知识积累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自主性”至关重要,但其效应体现在更深层次上,且作用路径更长,这意味着,企业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与耐力。外部知识积累对于企业短期成长更加有利,但需要首先内化为创新能力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反而不利于企业创新与成长。據此可见,知识积累之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将知识积累落地到企业组织实践中,为企业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指导性框架?基于案例研究,我们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的组织机制(图14)。

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但其效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延,并需要以异质性知识积累为条件。内生性知识积累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自主性”至关重要,但其效应体现在更深层次上,且作用路径更长,这意味着,企业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与耐力。

首先,有效的环境动态监控是创新能力构建的起点。环境动态主要包括技术动态、市场动态,主要监控方式是通过与外部各相关机构的互动所获得外部知识(技术知识、市场知识),这是个外部集聚性知识积累的过程。

其次,跨职能知识共享与集体解释提供创新能力构建基础。外部集聚性知识必须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集体解释,才能实现内化,形成具有行动导向内涵的知识,从而驱动企业创新决策与后续的创新行为。这个过程是知识内部积累的过程,包括空间上的集聚,也包括代际间知识传承、扩散与积累。

再次,基于战略的本地化决策决定创新能力结构与演化方向。经过信息共享与集体解释所产生的新知识,最终应用到市场与技术领域的决策中。这是多种知识积累模式交互作用,影响创新能力内在微观结构与宏观整体演化方向的过程。

最后,行动与反馈是创新能力实施形式。这个过程依托于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实现企业创新行为的常规化、高效化。

因此,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的组织过程,是企业不断导入外部新要素并与现有能力基础实现互换的连续过程。其中,跨职能知识共享与集体性解释是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与转化的关键,其核心就是自我学习、自我积累、开放创新。

猜你喜欢
性知识异质性自主性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基于收入类型异质性视角的农户绿色农药施用行为研究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A Study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he Rockwater Case
中学开展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