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
摘 要:类属化阅读是将阅读活动中获得的文本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联系,形成新的类属关系,从而促进阅读认知结构的形成、成熟、裂变及新的生成,提高阅读效率。为此,文章通过对苏教版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实践,分析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对待人与社会,从而证明类属化阅读是学校语文教学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类属化;阅读教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9-0053-01
类属化阅读是将阅读过的书籍在脑海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和总结,也就是归纳总结到自己的脑海中,之后再次进行一次嶄新的阅读,可以在原本的“类属”中找到一些与之相关的信息,从而增强对整本书的结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类属”关系,提高阅读效率和增强对信息的理解与应用。将各种不同的信息找出其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在必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恰当的反应,恰恰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文教育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类属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为方向,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类属化阅读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上,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增强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也表明学生如果想走进课文,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所思、所感、所悟、所受到的熏陶以及享受到的美的乐趣,都会对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新课标的类属化体现了它的整合要求,将各种感官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留下了大量空白给学生自主发挥,从而让教师从课堂的主导变成了辅助。学生们自己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导他们怎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们就会从中受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新的主题教学的时候,可以事先进行一定的铺垫,并在课外进行延伸。比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回去搜索一些相关内容,并在上课的时候给他们时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这样的预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类属化阅读能力。
把握全局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阅读学习中,无论是“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理解”,或是“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把握还是对作者的意思进行揣摩”,都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行。阅读的性质,就是让学生自己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从多方面揣摩作者的意思,发现文字中所隐藏的信息,由此加深自己的理解。想要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和把握,教师就要在进行指导教学的时候多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播。比如,教师在教学课文《祁黄羊》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如通过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来当官,说明他一心为国而不为个人得失;保家卫国,自己的腿都受伤了依旧没有一丝怨言。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这些结论,比教师在课堂上主动告诉他们有效很多,可以让他们在思考过程中构建“类属”关系,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某一特殊的现实情况下,情境会影响到人的心理,会使人感同身受。学习的时候,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重现这种现实,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比如,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场景,自由想象,体会作者身处其中的时候的感受。教师也可借助现代科技,使用影像、音乐这些生动直白的表述形式来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说这样一段话:“你可以在电影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美妙的情境,或许你也会看到你爸妈给你看过一些他们出去旅行的美照,但是各位要记住,有一些美景,必须是实地探访才有可能领悟到它的美丽,比方说桂林山水。”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联想,使他们将见过的最美的景象和桂林山水来进行类比联系,激发他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和憧憬。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感悟文章内涵,从而将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实现类属化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想象力。
总之,类属化阅读可以有效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对教材及教材以外的文本进行补充、归类、拓展。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学习、记忆与生成,而当学生的生活与类属化阅读内容建立起联系时,阅读就更趋于完善。因此,教师应从课外阅读、整体性教学、情境教学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类属化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的认知结构形成,提高阅读效率,领略文本的思想意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1]筅罗灿.类属化学习理论在比较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13(32).
[2]刘生权.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类属化学习重构[J].基础教育课程,2015(02).
[3]史嵩琳.回归人本的语文类属化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13(S2).
[4]王小晔.体验语文,让课堂更快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