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菊
摘 要: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笔者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行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本文重点从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任务巩固四个方面介绍了该教学模式。
关键词:任务引领 项目驱动 教学做一体 任务巩固
大力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是职业院校当前的主要工作。在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动下,各地涌现出众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高效课堂教学”“项目引领”“学案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纵观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笔者学校博采众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行教、学、做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下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谈谈本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同传统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相比较,一体化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结构及课堂组织实施、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课程前期,本专业教学团队课题小组通过专业调研,总结发现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信息化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开发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学校先后与莱芜市金田水利有限公司、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动力厂、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组成的专业研发小组,定期召开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发研讨会,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形成了基于工作流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制订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标准,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情境,制订课程实施方案,编写了机电一体化专用教材。将课程教学安排在实训室、生产车间,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动手,边学习,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参与,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教室与车间一体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团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课程资源库开发团队,共同研讨相关职业标准,引入企业生产案例,开发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授课视频、指导手册等。打造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室功能模块化、教师课程专业化的“三位一体模块化”组织形式。教师阶段性固定课程,学生逐级轮换,打造职员化的学生,“模块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结构流程。
笔者学校自2012年成为示范校以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动课程开发工作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结合学院的高效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展示交流、作业及评价等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负责答疑解惑、组织活动。对学生的考核分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以学生的在线测试、作业、学习等情况为依据进行评价,线下对学生课堂实战任务、项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采取小组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
1.以任务引领为导向,明确学习目标
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学生初步具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生喜爱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和向往。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会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职业意识,使其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课学习,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学知识。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加工制造类课程的教学中,任务引领以被加工的零件项目为载体,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某一零件特征为线索追寻理论依据,让学生探索知识奥妙,在分析过程中生成经验值,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一阶段在教学模式上可分为任务描述与任务分析两个环节。
在任务描述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零件图纸,分析零件特征,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哪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在任务分析环节中,可以把描述的任务根据本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分解成多个子任务,以此为任务导向有序开展项目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针对零件的组成进行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出零件加工方案,以及每一个轮廓的具体加工方法与编程方法,使学生在任务开展中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呈现出清晰的学习思路,将任务突破。
为解决学生学习能动性差的问题,学校在职业院校中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分为预习学案、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展示、诠释、点评、质疑、总结、成果生成九个环节。每堂课之前,任课老师根据教学需求提出学习目标,确定教学重点,编写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课前自主学习;上课时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分组讨论、探究、上台展示并提出质疑,在探究中攻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由教师主讲变为学生主学;由学生个体学习变为小组合作探究;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机会,课堂充盈着生命的活力,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根据专业特点,笔者所在系率先在机电技术应用一体化教学中融入了高效课堂的积极因素,打造一体化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 “理论+实习、教室+车间、教师+管理员”的模块化教学平台,以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展示诠释、点评质疑、任务实施、过程控制、评价验收为基础环节,以知识超市为支撑,结合自编的校本教材,使学生由原先的单打独斗变为团队合作,教师的一支笔评价变为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结合。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找到了有效载体。
2.以项目驱动为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具有挑战性,比如要把一张张枯燥无味纷繁复杂的图纸转换成一件件精雕细琢有模有样的成品零件,实现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对于初学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中职生而言,接受任务后,虽然理论分析讨论能够通过,但是实际操作时又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面对图纸绝大多数同学一脸惘然无从下手,虽经任务描述与任务分析两环节的教学,教师帮助学生理出了点思路,但要他们独立完成任务却仍然举步维艰,甚至望而却步。所以此阶段任务实施,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项目驱动,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将项目结果以实体或者三维模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感性认识入手,将模型与零件图纸对比,寻找解决的方法,是型腔还是凸台、是一般轮廓还是二次曲线,分门别类地细化任务,联系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成就学生的自信心。
3.以教、学、做一体的方法为手段,完成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最大的特色优势就是实现教学做一体的结合,“做中教、做中学”就是探索与拓展,从实践中总结学习心得,获得直接经验。例如,在学习圆球内曲面的加工时,学生以球心与坐标系原点重合的特例为学习任务,完成加工。但是实际加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这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集思广益,合作探究,讨论方法,指导学生巧妙利用长度补偿去大胆尝试,直至能够探索出结果。通过自己交流合作探索出来的学习方法获得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掌握得更加牢固;“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就是知识的实践和再生成过程,通过学中做,可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經验。学校运用“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方法,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借鉴教材中的某一个椭圆宏程序,在验证它的准确性之后,把它做成一个模板程序,在以后的应用中,只需做一些简单的变量参数的替换即可。当然也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做一些拓展性研究,如半个椭圆、具有一定旋转角的椭圆、中心不在坐标原点的椭圆等。通过让学生反复训练,在进步中体验做中教做中学的乐趣。
4.以任务巩固为载体,生成实践经验
机电一体化类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任务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自然也就存在可探索发现与拓展的一面。任务巩固不仅仅是针对本加工项目所涉及的新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的探索发现与拓展延伸,由此获得或者积累新的知识和经验。例如上面提到的椭圆宏程序的应用,项目训练中已经掌握的一般的完整椭圆的编程,教师可在知识拓展中延伸到当椭圆与直线衔接时如何编程?椭圆与圆弧过渡衔接时如何编程?在操作中掌握新的知识、总结积累实际经验,为后序加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提升一体化教学效果,对实训车间、实训设备进行规划、调整,以课程为模块,以功能为依据,建设模块化的工学教室。工学教室内划分理论学习区和技能训练区,理论学习区以企业岗位划分区域,主要功能为任务安排、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技能训练区主要功能为任务实施、评价及作品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工业现场的生产流程组织进行教学,使工学教室融理论教室、实训车间、模拟工厂功能于一体,构建“三位一体”的工学教室,指导教师固定于某一工学教室,学生轮换学习,学生流水化、教师专业化、教学模块化。
实践证明,“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势,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作者单位:莱芜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