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建俐,朱美文,朗苗苗,张 攀,任福尧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92;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科,上海 202150;3.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以青年女性多见,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痛经的中医辨证都具有中医“瘀”的特征。笔者通过重庆维普数据库收集近20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复方196首,建立数据库,研究各类中药在痛经中的使用比例和频率;单味中药的使用比例、频率和剂量区间;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将30味药对痛经疗效的影响强度进行排序。
1.1 通过重庆维普数据库,收集自1996-2016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复方196首,每张处方临床病例50例以上,病例总数18981例,且药味完整,药量准确,疗效确切;共涉及药物195种,并建立数据库。
1.2 方法 中药复方196首,共涉及药物195种,建立中药数据库,应用Access、Excel并结合VB编程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药物的药物使用比例、频率和及剂量区间。各类中药的使用比例按照公式yi = ni/m计算,yi是第i类中药的使用比例(%),ni是第i类中药的使用种数,m是196首中药复方中中药的总使用种数(195种)。各类中药的使用频率按照公式Yi =Ni/M计算,Yi是第i类中药的使用频率(%),Ni是第i类中药的总使用次数,M是药物在196首中药的总使用次数(1998次)。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及剂量区间按照公式Yi = Ni/M,其中单味药使用频率Yi是第i种中药在196首中药复方中的使用的频率(%),Ni是第i中药的使用次数,M是中药复方总数(196)。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包[1],对总有效率进行了单指标逐步回归分析,将30味中药对痛经疗效的影响强度进行排序。
2.1 药物的归类[2]活血化瘀(30种):蒲黄,五灵脂,血见愁,牡丹皮、震灵丹,花蕊石,三七,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血竭,三棱,莪术,没药,乳香,延胡索,郁金,水蛭,七厘散,姜黄,山楂,益母草,泽兰,赤芍,鸡血藤,川牛膝,土鳖虫,穿山甲。理气(22种):香附,赤芍,木香,槟榔,乌药,柴胡,苏木,苏叶,青皮,陈皮,川楝子,枳实,沉香,王不留行,茺蔚子,枳壳,月季花,麝香,橘核,玫瑰花,玳玳花,檀香。温经散寒(21种):肉桂,附子,干姜,吴茱萸,艾叶,鹿角,桂枝,小茴香,白芥子,生姜,川椒,细辛,羌活,独活,薤白,丁香,生姜,高良姜,花椒,炮姜,灶心土。
2.2 3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和频率 见表1。
表1 3类药物使用比例和频率
2.3 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及剂量区间 见表2。
表2 单味药物的使用频率及剂量区间
续表
续表
在195味中药中,余下123味药物使用不超过3次。使用3次的有27味药:蔗虫,皂刺,虻虫,路路通,鹿角片,桂心,独活,地龙,茺蔚子,巴戟天,阿胶,仙茅,花椒,炮姜,灶心土,檀香,姜黄,月季花,麝香,橘核,玫瑰花,玳玳花,制首乌,黄精,女贞子,旱莲草,龙骨。使用2次的有27味药:紫石英,枳实,泽泻,乌梅,透骨草,石打穿,生姜,山慈菇,砂仁,桑寄生,全蝎粉,羌活,七厘散,昆布,桔梗,姜黄,鸡内金,琥珀,枸杞,附片,杜仲,丁香,胆南星,川椒,沉香,苍术,厚朴。仅使用1次的有69味药:钻地风,紫苏叶,紫草,炙药,炙草,制附子,制川草乌,震灵丹,泽兰叶,月季花,玉米须,益智仁,血余炭,血蝎粉,血见愁,玄参,徐长卿,杏仁,吴芋,乌贼骨,土茯苓,天仙藤,台乌,手掌参,石菖蒲,麝香,山萸肉,人参末,茜根炭,茜草,千年健,蛴螬,蒲公英,炮甲片,女贞子,毛冬青,猫爪草,芒硝,麦冬,马鞭草,凌霄花,连翘,橘核,九香虫,僵蚕,黄药子,黄芩,黄柏,槐仁,淮山药,虎杖,葫芦巴,旱莲草,鬼箭羽,官桂,葛根,藁本,高良姜,蜂房,大黄炭,川乌,槟榔,卑解,白花蛇舌草,骨碎补,佛手,香橼皮,荔枝核,象贝。
2.4 总有效率的单指标逐步回归方程(30味药)Y总有效率 = 0.75553+2.33966制附子+1.72655全蝎粉-1.45478僵蚕+1.12665血蝎粉*-1.09579槐仁-1.06483桂心-0.80082枳实*-0.76346沉香*+0.76323槟榔*-0.72983旱莲草-0.64508炮甲片-0.55363胆南星+0.50384阿胶-0.49474淫羊藿+0.37069干姜*+0.33656血见愁*-0.29764败酱草-0.27582鸡内金-0.27358乌药*+0.27103红花*+0.25923花蕊石*-0.24186甘草-0.20735牡丹皮*-0.19641淫羊藿-0.18116白术+0.16745红藤+0.1630牛膝+0.12163川芎*+0.11149地鳖虫-0.0854当归*,复相关系数为0.79383(注:复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其精确度越高;上述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其绝对值越大,对指标的影响强度越大;回归方程中带“*”的药为活血化瘀、理气、温经散寒这3类药)。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研究,迄今为止尚无明确的统一意见。多数学者认识到原发性痛经的发病不仅与生理因素有关,也与生活习惯、社会、心理、体质因素有关[3-4]。生理上,主要与前列腺素、免疫功能的调节、性激素等内分泌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身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5-6]。历代医家治疗痛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流派纷呈,但总体上仍以中药内服治疗为主,在选药和用药上也呈现规律性[7-8]。
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比例15.38%,理气药的使用比例11.28%,温经散寒药的使用比例10.77%,三者的使用比例总和37.43%。活血化瘀药的用药频率43.98%,理气药的用药频率19.11%,温经散寒药用药频率11.23%,三者的使用频率总和74.32%。统计发现出现频次最多的是活血化瘀药,其次是理气药、温经散寒药[9-10]。这表明冲任气血运行阻滞是痛经的主要病机,“瘀”是痛经的主证,气滞、寒凝是痛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为痛经的基本治则[11-12],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温经散寒为主[13]。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盆腔血循环障碍,活血化瘀药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和盆腔血循环障碍,降低中枢性的β-内啡肽水平,缓解疼痛[14-16]。
本文统计了72味中药的用药区间以及平均用药剂量,旨在给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同时规范用药剂量。在单味药的使用频率中,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当归、延胡索、莪术、川芎、赤芍、五灵脂、三棱、蒲黄、香附、丹参,除去香附外,均为活血化瘀类药,临床实践再次证实活血化瘀是治疗痛经的首要法则[17-18]。
在回归方程中,获得31味药的总有效率的单指标逐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是附子、全蝎、僵蚕和血竭,这4味药对痛经疗效的影响强度最大。附子辛而大热,性刚燥,性禀纯阳而主动,阳虚而阴凝者,非附子不足于散之。全蝎、僵蚕为虫类药,具有走窜通达、破血行气、化痰散结、疏逐搜剔之特性,全蝎走窜之力最速,内入脏腑,外达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僵蚕祛风止痛,施今墨认为具有舒展神经之功,可通络止痛。血竭专走血分,散滞血诸痛,主妇人血气,刘河间称之为和血之圣药。这4味药物,药性峻猛,故对痛经的总有效率影响最大[19-20]。
参考文献:
[1]黄燕,吴平.SA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雷载权.中药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5.
[3]周玉丽,王维清.原发性痛经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J].吉林中医药, 2017, 37(6):590-592.
[4]李明霞.女性血瘀体质的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14,34(2):109-111.
[5]宋润德,王然芸.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11, 31(9):847-848.
[6]王娟,王佩娟.痛经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时机把握[J].吉林中医药, 2012, 32(1):45-47.
[7]荆晶.温经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87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4):318-319.
[8]李守勋.膈下逐瘀汤联合经舒宁痛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21(5):582.
[9]张晓宁,杜冬青,马海洋,等.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及额外卧床时间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1(6):528-531.
[10]李毛措,仁青东智.口服藏药结合熨敷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23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25(14):10,12.
[11]荆晶.温经汤合失笑散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87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4):318-319.
[12] 叶金力,邢天伶.助阳消癥汤配合足浴治疗子宫腺肌病阳虚寒凝型痛经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7,24(1):63-65.
[13]李亚,吴萌,尚坤,等.推拿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J].吉林中医药, 2014, 34(3):299-302.
[14]刘满国,张小楠,曲影,等.针灸治疗痛经6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3, 33(5):514-515.
[15]焦玉娟,魏凤琴.从“女子以肝为先天”论治痛经[J].吉林中医药, 2011, 31(12):1175-1176.
[16]李海霞,王玲.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 30(12):1034-1036.
[17]王桂兰,姜北,孙光伟,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2(6):1163-1165.
[18]申泽忠,姜丽红. “寒是百病之源”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5):844-845.
[19]曾晓霞,胡云华,魏绍斌.肝脾肾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重要性[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6):853-854.
[20]庞爱凤,王佩娟,卢燕.补肾活血法治疗应激导致卵巢功能减退[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6):1031-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