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科,罗 瑜,武正菊,钟 利
艾滋病患者潜伏期长短不一,以及由于地域、人种等差异,艾滋病个体机会性感染及并发症多种多样,性传播为目前艾滋病主要传播方式,性活跃人群在艾滋病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2016年1月—2017年07月住院的本地区150例18—50岁青壮年性活跃艾滋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机会性感染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艾滋病预防及治疗该年龄段患者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6年01月至2017年06月以各种机会性感染及并发症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18—50岁本地区艾滋病患者150例,其中男性121例,女性29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所有病例艾滋病诊断均参照艾滋病诊疗指南[1]。所有病例并发症及机会性感染诊断均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辅助检查证实,CD4细胞检测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分布男性121例,占80.6%,女性29例,占19.4%,男女比例约4:1;平均(38.8±8.8岁);所有患者中,行HAART治疗者10例,抗病毒治疗率为6.7%;150例就诊患者均来自于四川;职业分布:农民/农民工:61例,社会无业人员55例,公司职员9例,大学生8例,性工作者7例,教师5例,事业单位人员5例,合计150例;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80%左右人群存在多性伴及性乱。见表1。
表1 150例艾滋病患者感染途径
2.2 艾滋病患者CD4细胞计数就诊患者CD4细胞数范围(79.61±109.12/uL),CD4<50/uL者89例(59.3%),50—200/uL者43例(28.7%),>200/uL者18例(12%)。男女两组组间CD4细胞计数比较P值为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CD4细胞计数高于男性组,见图1。
2.3 艾滋患者机会性感染及疾病谱分析150例患者中,并发2种及2种以上机会性感染或并发症者135例,占90%,对各系统前三位主要机会性感染或并发症进行统计,见表2。
表2 150例艾滋病患者主要疾病谱分布
图1: 男女两组CD4细胞计数情况
2.4 艾滋病患者病原菌分布对就诊患者中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病例的血液及痰液、脑脊液等体液及分泌物进行培养,前三位病原菌分布分别为:白色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隐球菌,其他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肠球菌属等。
截止2017年6月,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718270例,报告死亡221628例,报告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新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AIDS病人男女之比为4:1[2],多地统计结果均显示男性多于女性。在此150例青中年患者中,男女两组CD4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于男性,根据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及临床观察,男性病人多于女性病人,这可能与女性患者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的依从性较男性患者好,病毒抑制率及死亡率较男性患者低有关[3]。在所有150例青壮年患者中,以农民、农民工及社会无业人员等文化程度低者占多数,传播途径中以商业性行为及同性性行为为主,在本地区日后艾滋病防控及治疗过程中应加大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同时应加大对MSM人群及多性伴者的检测及干预范围,提倡使用安全套,提高本地区市民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强化自我防范意识。
150例患者中CD4细胞计数低于200/uL者占138例(88.0%),艾滋病患者并发症、机会性感染及预后均与CD4细胞计数相关[4],就诊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常见,呼吸系统中肺结核、PCP(肺孢子菌肺炎)及细菌性肺炎仍然为主要机会性感染,这与多地区统计相似[5];以血液系统疾病表现者,除血流感染外,贫血为主要表现,艾滋病血红蛋白水平与其生存率呈负相关性[6];由于HIV具有亲神经性[7],部分患者以神经系统表现为首发症状,且在神经系统感染中,以新隐球菌及普通病毒感染常见。在真菌感染方面,不同地区患者机会性感染存在差异,本地区就诊患者中真菌感染培养病原菌前三位为白色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新隐球菌,真菌感染是威胁艾滋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8],应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由于艾滋病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机会性感染及疾病,疾病谱广泛,涉及社会职业及人群广,且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在不断增加,综合医院收治此类患者成为必然。通过对本院青壮年患者流行病学及疾病谱的回顾性学习,可以看到本院就就诊青壮年艾滋病患者中,以男性、低文化水平者居多,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率低,CD4细胞低,疾病谱广泛。本地区应加大艾滋病的宣传及预防工作,提高居民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医师在收治病人过程应提高警惕,加大对艾滋病病例的初筛,同时提高对艾滋病及艾滋病相关并发症的认识及诊治,减少误诊及漏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做到改善艾滋病患者病情、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5,33(10):577-593.
[2] 2017年第2季度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23(8):677.
[3] 陈美玲,吴亚松,张福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6,34(11):702-704.
[4]CHENJ,ZHANGR,SHENY,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PrognosisofPenicilliosisAmong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InfectedPatientsinEasternChina[J].AmJTropMedHyg, 2017,96(6):1350-1354.
[5]CHUC,POLLOCKLC,SELWYNPA.HIV-AssociatedComplications:ASystems-BasedApproach[J].AmFamPhysician, 2017,96(3):161-169.
[6] 刘志斌,蒋自强.艾滋病合并低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548-2550.
[7]DAIL,MAHAJANSD,GUOC,etal.SpectrumofcentralnervoussystemdisordersinhospitalizedHIV/AIDSpatients(2009-2011)atamajorHIV/AIDSreferralcenterinBeijing,China[J].JNeurolSci, 2014,342(1-2):88-92.
[8]LIMPERAH,ADEINSA,LET,etal.FungalinfectionsinHIV/AIDS[J].LancetInfectiousDiseases, 2017, 17(11):e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