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 卓玲
摘 要:纠正性反馈是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所作出的反应,能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对比、掌握语言规则和吸收知识。文章基于大学英语课堂,通过前测—后测的测试方法,研究不同类型的纠正性反馈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部分倒装的习得作用。最后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对课堂语言教学中纠正性反馈的看法,结果表明纠正性反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
关键词:纠正性反馈;有效性;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06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纠正性反馈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现有研究显示,反馈能有效引起二语习得者进行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认知比较,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目前大部分反馈研究主要是以学习者水平一致的二语教学环境为背景,而在我国外语教学课堂环境下对纠正性反馈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关系还待研究。本研究采用课堂测试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将不同类型的纠正性反馈作为变量,以英语部分倒装为目标语,探讨纠正性反馈对大学英语学生的习得作用。此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纠正性反馈类型的有效性,望能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是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所作出的反应,有时是教师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有时是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进行更正;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并自我纠正。Lyster &Ranta;将纠正性反馈分为六种类型:明确纠错、重述、元语言反馈、要求澄清、诱导、重复。明确纠错是教师直接指出错误并告诉学生正确的形式;重述是教师用正确的语言在保持学生原意的前提下重述学生要表达的意思,不指出学生的错误;元语言反馈是对学生的语言形式进行评价,教师不提供正确答案,只是用元语言引导学生自己更正;要求澄清是教师向学生表明其回答难以理解或存在问题,使用“请再说一遍”等语句;诱导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语调来间接引导学生正确表达;重复是指在学生出错的地方变化语气以突显错误。有些研究者把重述称作“提供输入型反馈”,而把通过各种提示来引导学习者对错误进行纠正的提示反馈(要求澄清、重复、元语言反馈、诱导)称作“促发输出型反馈”。
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者普遍认为纠正性反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引导学生注意目标语,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强调语法的准确性,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有错必纠;而目前普遍采用的交际教学法更注重语言的交际性,认为只要不影响交际,就不必纠正语言形式的错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让英语教师不知所措,不知应该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让其进行纠正还是采取比较间接、含蓄的方式暗示学生,希望学生自己能注意到错误并自我纠正。不同的反馈类型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差异。有的研究表明,重铸对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發展有促进作用;有的研究发现,提示比重述对学习者的目标语法形式习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Lyster &Ranta;对不同对象的课堂研究结果发现,重述是语言课堂运用率最高的反馈方式,但学生的接纳程度最低,未引发学生的自我纠正;而其他的纠正性反馈如诱导、元语言反馈虽使用较低,但却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自我纠正。
目前对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与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研究还无定论,其结果无法直接运用到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基于现有纠正性反馈研究,结合不同类型反馈特征和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本研究旨在探讨:
(1)重述与提示反馈对英语专 业/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部分倒装的习得是否具有促进作用?两种反馈作用是否相同?
(2)学生对纠正性反馈的态度 如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学生是萍乡学院的140名大一新生,分为英语专业组和非英语专业组,各两个班级。英语专业组来自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本科专业,非英语专业组是商学院的财管专业。英语专业组的平均成绩要高出非英语专业组,存在显著差异。
2.研究目标
本研究中使用的目标语结构是英语语法中的部分倒装。部分倒装具有特殊的句型结构,由于该结构在语法形式和表达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学生对该目标语的掌握并不理想。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冠词和过去式,关于部分倒装的研究很少。
3.研究步骤
本研究采取前测和后测的方式,参加研究的老师为2名英语专业教师,根据实验设计,2名教师分别布置英语语法的部分倒装为目标语的练习。教师先对4个班进行前测,然后教师对所在班采取纠正性反馈方式(提示和重述反馈),在学生对其目标语有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后,再对学生进行后测。在实验过程中,对于提示组和重述组的学生,教师对错误的语法形式进行了提示和重述,而控制组学生教师没有对其错误进行反馈。本研究测试结果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测试的题目为25个部分倒装句,每题一分,满分为25分。
4.研究结果
表1显示重述组在经过部分倒装的训练后,在准确性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提示组只有细微的进步,然而在控制组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由此可见,重述反馈的使用能提高专业组的准确率,而提示反馈对中介语发展所需的正确形式所起的作用有限。
表2 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组的提示组和重述组在经过针对英语部分倒装的训练后,在成绩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而控制组的成绩变化较小,从12.57分提高到14.42分。
Hendrickson对学习者的纠正性反馈提出了五个问题:
(1)是否应纠正学习者的错误;
(2)应何时纠正;
(3)纠正哪些错误;
(4)如何纠正;
(5)由谁纠正。
根据问卷调查,对于“是否该纠正错误”这一问题结果显示,95.77%的学生认为在课堂内出错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学生都意识到了语言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96.2%的学生认为教师有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认为这样的纠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反而会有助于自己的语言习得。至于何时纠错,80%的学生选择了课堂内纠错,他们认为课堂内当面纠错会让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有效输出;另外20%的学生选择了课外纠错,他们认为当面纠错可能提高他们的焦虑程度以及影响自信心。
表3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纠正性反馈的六种类型进行的排序,诱导排在第一位,明确纠错和重述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接下来依次是元语言反馈、重复和要求澄清。
研究显示,提示性反馈和重述反馈对英语专业组和非英语专业组的学习者有不同作用。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表达中更需要清晰地提示性反馈,引导他们对自己错误的语法形式进行注意并纠正,从而提高语言的准确性。然而对于英语专业组的学生,重述反馈所提供的准确形式更能为他们提供尚未掌握的语法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確性。
目前,中国英语教学主要提倡交际教学法,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交际教学就是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讲。 长此以往,对学生的错误听之任之,则会强化学生对某些语言规则形成的错误假设,从而导致语言的石化。因此,在强调交际能力的同时,教师应适时而恰当地采取不同的纠正性反馈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纠正能力。由于实验干预时间和受试人数的有限,其纠正性反馈的效果和学生的态度情况都受到相应影响。
参考文献:
[1]C Chaudron.A Descriptive Model of Discourse in the Corrective Treatment of LearnersErrors[J].Language Learning,2010,27(1).
[2]Hendrickson,J.Error Correction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cent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8(8).
[3]R Lyster,L Ranta.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J].Recall,1997(1):37-66.
[4]A Mackey,J Philp.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Recasts,Responses,and Red Herrings[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82(3):338-356.
[5]Sheen,Y.Introduction: The role of oral an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LA[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10(2).
[6]葛现茹,高玉英,关于师生对纠正性反馈的态度的调查[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杨颖莉.反馈对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目标语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 [J].外语教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