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君
【摘 要】本文论述中泰高校体育教育的合作与交流,针对中泰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交流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需正确认识体育的国际交流,了解中泰双方体育教育思想、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区别和优缺,根据学情差异应用体育教育模式;同时通过相应的内部心理调适措施和外部干预机制使学生适应异国文化,采取留学生“双趋化”管理,减少合作交流中的摩擦和冲突,实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获得共赢。
【关键词】中泰 高校 体育教育 合作 交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155-02
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对教育的需求也不断扩大。2007年中泰两国签订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2009年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等协议,这些协议为两国高校的合作办学、学生交流学习、师资科研合作和各类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保障和指导意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体育大国,不少项目竞技水平高,体育设施先进,体育人才辈出,但在体育教育上,不少高校仍采用按部就班、过多强调技能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想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泰国教育对外开放一百多年,有良好的教育发展基础,大部分高校采用西方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按西方的标准去设置课程和培养人才,注重教育的国际化,但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也发现部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大幅下降和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实现资源共享,获得共赢,中泰两国的体育高校开始了交流合作的探索之路,体育教育作为体育院校的支撑性学科成了对外交流合作的首选领域。
中泰两国体育教育虽有一定的共性,但有着体育思想文化上的根本区别,导致影响体育教育的有效因素相差甚大。近代西方文化席卷东南亚后,中国由于文化积淀较深,异域文化在对汉文化的冲击过程中,逐渐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改造、吸收,逐渐中国化。而泰国在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外来文化消融本土文化,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除了社会文化、体育文化,受教学生整體有差异外,中泰两国体育教育发展基础和过程的差别,导致现行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学的手段方法,评价手段也有较大不同。中泰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交流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跨文化的不适应。文化适应指的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自然适应和融入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到另外一个陌生的社会经历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从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中泰体育教学专业学生适应跨文化的表现基本符合Oberg提出的跨文化适应U性曲线模式,会经历蜜月期、文化休克期、调节期和适应期这四个阶段。具体表现在,学生刚到国外学习初期,虽语言表达能力差,但有满腔的热情,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好奇,能敞开胸怀接收外部信息。对于体育类学生而言就是通过活跃参与体育运动来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沟通障碍的积累,行为、价值方面的冲突,会让学生产生压力和焦虑,对异域文化产生排斥和抵制,表现为学习出勤率低,参与活动主动性下降,情绪低落,思念原文化和故土,诟病当地文化和当地人,潜意识减少与异文化社会的信息交换。由于语言的进步和自身的调整,留学生对文化的不适应后期会获得改善,慢慢走进适应期。
在文化的适应上,众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德国心理学家Dieter Danckwort根据留学生的适应过程把文化适应划分为观光者阶段、分辨纠葛阶段、稳定适应阶段和归国前阶段。但无论是哪个模式和过程,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都会经历一个跌落的沮丧期。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文化的差异性来采取相应的内部心理调适措施和外部干预机制,以减轻和缩短这样的一个文化休克期,让学生尽快地调整,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实践来看,中泰体育学生在文化上的不适应主要为:中国学生对佛教教化、性文化的不理解,泰国学生对中国社会环境和社交文化的不适应。出国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和跨文化培训、条件筛选,出国后东道主国家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安排、学生个人自我调节、社会环境友好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适应。
(二)学习上的困难和困惑。体育课程有丰富的肢体动作性语言,强调动作与语言的配合,情景性强,理论中传授的语言在术科课程中得到实践。所以课程对语言的依赖较其他理论课程低,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学习中学生遇到的语言障碍较小。
泰国高校的理论课堂授课形式灵活,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培养学生自学、归纳总结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4课时的理论课堂为例,老师一般会用1个课时来讲授课程的纲领内容并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用2个课时来合作研究学习内容(时间不够则利用课余时间);最后一个课时则是小组成员采用其认为合适的形式、手段、方式来阐述小组学习的内容和作业的完成情况,阐述不拘泥座位形式(席地而坐、围圈坐、分散坐均可),不拘泥于媒介(用多媒体、黑板或是其他媒介均可),不拘泥表达方式(阐述、表演、演示均可)。老师在课堂中起承转合,起抛砖引玉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显得非常的多元和丰富。但这样的课堂也存在课堂纪律散漫、人员随意走动、严肃不够等问题。小组学习一边吃东西、一边玩手机、一边聊天的现象非常普遍,学习效率低,导致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外学习时间才能完成作业。相对来说,国内授课内容较多且较系统,课堂学习要求纪律性强,受到原有学习方式、本地思维的影响,前往泰国学习交流的中国学生会明显感觉课堂授课内容少,同时由于语言的障碍,通过阅读资料获得知识的能力有限,难以通过自学理解学科的难点,从而陷入认为学不到知识的彷徨困境中,不能充分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方式。对于来华留学的体育学生来说也存在上述所说的同类问题。讲究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泰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上课随意,老师对学生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不会强迫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考核和注重的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是否讨论和计划,是否分工协作和相互帮助,实践操作时间步骤的规范和科学性,客观的结果和熟练程度,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器材回收和场地使用卫生,这样的课堂授课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泰国高校体育师范类专业要求学生除掌握上述的教学理论和技能外,还要求学生学习涉及保健卫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授课系统,考核学生是否了解理论,是否掌握动作的要领和技能,通过学习能否提高技能,能否顺利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差异,会直观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在高校体育科目教学组织中,中国学生认为泰国老师运动理论和技能偏弱,从而忽略其他的教学优点。而泰国的学生觉得中国高校教学系统,技能获得提升,活动强度大,但体育教内容学相对单一。中国学生和泰国留学生之间都要经历一个原有观念和習惯的调试过程,通过换位思考,看到不同教育体制的优缺,能根据学情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体育教育模式。
(一)跨文化现象的应对。跨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留学生国外学习和生活的一个坎。从相关的跨文化适应模型来看,开展教育合作的院校需做好学生出国前的准备并协助其在东道主国家的适应。出国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和跨文化培训,建立筛选程序,给学生设置适当的心理预期,这些充分的行前准备工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调节以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民族特性、原文化、行为方式,换位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组建学生语言学习的“一对一”语言帮助伙伴,搭建学生对外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类活动和运动增进学生融入学校的生活,以减轻留学生的不适应。加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学习,从表象来分析其内在蕴含的文化,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减少跨文化交流中学生内心对异域文化的抵制,防止“接触性文化疲劳”和文化休克。
(二)留学生“双趋化”管理。在体育教育专业上,不同国家的学生身体素质、思维模式,社会价值观,包括以后教育面向的对象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尚未成熟的留学生教育和留学生交流项目,趋同化管理会产生众多矛盾。如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来设置相应的课程、管理和服务,在校园中造就留学生和本校学生的相互隔离,亦不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所以既要考虑到文化的多元性、情况的特殊性,又要顾虑到学生的学习成长,意味着在教学、教育方向上要趋同于本地学生,在学习、生活、服务和管理上某些方面需有个性化的安排以促进学生的适应,减少学习、生活中的摩擦。
(三)正确认识体育国际教育。随着中国跟东盟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更多的方面会有渗透和交融,体育教育亦不例外,它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它将会向周边国家、向世界开放,它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了解国外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更要知晓这些因素如何融进国民的生活中,促进国民身心的发展和社会和谐。体育教学受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同时它根植于社会活动和社会文化,离不开它所处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所以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如何看待、借鉴和学习不同国家的体育教育,如何通过文化融合和适应来减少摩擦和冲突,适应不同内在和外在的学习形式,最终实现学为所用,这是中泰体育教育的从教者、学习者应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1]郭旭霞,王艳琼,郭伟杰.泰国孔子学院的体育传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6)
[2]陈正.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G]//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3]程立新.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雷 君(1983—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国际教育与交流、东盟体育、体育旅游。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