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 潘翠兰
【摘 要】本文论述培育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树立“三个意识”、抓好“九个讲清楚”,实施“读、验、辨、行”工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路,促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文化自信 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043-0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文化自信不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阻碍国民树立健康精神品格的重要影响因素。要解决制约我国宣传思想工作成效的难题,抵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文化自信这一思想根子上下功夫,把近代以来国人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拉回到客观认知我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当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把增强文化自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文化自信打牢理论认同、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成效。
(一)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情感基础。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础,同样的文化自信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情感基础。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精英贤达在抵御外侮失败中不断检讨否定中国文化种种弊端并向西方学习,西方凭借工业革命确立了对东方及其他地区经济技术优势,也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埋下了东方不如西方、中国不如外国的文化自卑的心理种子。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又凭借其数百年现代化积累形成的经济技术领先实力和信息传播优势,继续鼓吹西方文化优越性,宣扬所谓“普世价值观”,妄图搞乱中国思想文化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效果,提高了大学生增强“三个自信”的难度。因此,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目标,首先要從思想根子入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长处,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和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帮助他们全面客观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破除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增强他们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对话的底气,帮助他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促使他们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文化自信是青年大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基石。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无论是在推动苏联解体,还是在中亚、东欧国家发动的“颜色革命”,无一例外都是从搞乱这些国家文化价值观入手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影视传媒、商品广告、宗教活动和造谣污蔑、传播非法出版物等各种手段,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丑化、腐化、淡化和溶化”战略和“松土”工程,其目的就是要搞乱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和平演变中国。这些年大学生以过洋节为时髦,婚恋礼仪喜欢模仿西方,甚至对西方的制度法律、名人政要和价值观讲得头头是道,而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时政要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知半解。要整治高校校园这些文化乱象,不能简单依靠立规下令来解决,而应从解决思想意识这个根本入手,破除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迷信盲从,揭穿各种别有用心的谣言谎话,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把握能力、鉴别能力,通过理论上的清醒促进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通过文化自信的培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培育文化自信为解决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难题提供新视角新抓手。2014—2016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高校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成效的,但也应当清醒看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笼统化,理论宣讲脱离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具体个体的心态和行为,脱离学生生活时代和思想实际,缺少鲜活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支撑,话语生硬刻板;教育方式模式化、套路化,遵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意义”去解释理论,论证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脱离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的生动实践去说教。解决这一难题,最根本的就是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丰富鲜活起来,紧密教育内容和解决学生自身问题的关系。从培育文化自信入手,不仅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内涵,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还抓住了解决思想问题这个“牛鼻子”,推动教育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提供新视角新抓手。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讲什么”已经明确了,这里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要丰富宏大很多。面对这么多要讲的内容,“怎么讲”就需要认真思考了,如果不能始终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扣当前学生思想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教学重点,我们很可能会在原有的理论政策部分陷入过去那种照本宣科式的说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部分则采取蜻蜓点水式的梗概宣讲,各部分之间仍然是水是水、米是米,难以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以培育文化自信为切入点,紧密围绕“不断坚定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要求,在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树立“三种意识”、做好“九个讲清楚”。
(一)树立“三种意识”,切实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应注意树立整体意识、比较意识、斗争意识这三种意识。一是树立整体意识,不仅是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各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各课程在讲授内容上的重复,更重要的是要极力避免各理论政策宣传教育变成纯理论概念地解读,避免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割开来,避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及精神追求相脱节,让它们成为有血有肉有根源、能让学生感知得到、身处其中的内容整体。例如,以整体意识来处理教学内容,可以让我们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获得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根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相连,让我们的道路和制度选择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梳理展现它们的历史必然性。二是树立比较意识,这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敢于和善于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事物之间的差异、差距和好坏。比较是我们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既要纵向比,通过现在与过去比、当代与历史比,让学生在数据对比中直观了解我国自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要横向比,不仅和发展中国家比,也要敢于和发达国家比,就经济发展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妇女和儿童的权益保障等方面进行比较,用事实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是树立斗争意识,就是增强政治敏锐性,守好舆论宣传阵地,敢于批判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于鼓吹西方价值观、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行要敢于亮剑。同时,还要善于揭穿敌对势力美化鼓吹“普世价值”、装扮道德卫士的“西洋镜”和遮羞布,帮助学生看清这些人虚伪丑恶的嘴脸,破除他们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迷信和盲崇。
(二)做好“九个讲清楚”,夯实学生“四个自信”的认知基础。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育学生“四个自信”,首先要帮助他们全面客观认知我们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方针政策和价值观念,促使他们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为此,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应重点抓好“九个讲清楚”。
一是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要把中華文化放在世界文明整体来阐明其鲜明特性和辉煌成就,加强中华文化经典学习,宣扬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筑牢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帮助学生在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保持文化自觉,保住文化基因底色。
二是讲清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现实优势性。要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入手,讲清楚发展道路的形成和选择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内在联系;要加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教育,讲清楚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艰苦探索尝试后的最终选择;要加强改革开放史教育,用鲜活的数据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优越性。
三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及其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革命史教育,用数据和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各阶段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讲清楚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逐步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要结合党章、历史人物、重大事件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先进性和纯洁性,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性。
四是讲清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体系的内在联系。要结合中央关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决策部署的宣讲,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当代指导价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对于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
五是讲清楚民主法治的本质以及我国民主法治制度设计与西方的差别及其合理性、优越性。要结合政治学理论、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发展史、西方“三权分立”在各国实践表现,着力阐明民主法治的本质和正确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认清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局限和弊端,深刻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而不能搞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六是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实现国家团结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要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从国外民族宗教政策失败案例和我国民族宗教政策成功事例两方面,阐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实现国家团结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要着力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念,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宗教政策。
七是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及价值追求的内在联系。要着力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括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及价值追求,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具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
八是讲清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的意蕴及现实关切。要诠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意蕴和价值,引导学生崇德修身,成长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九是讲清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及当代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及其与个人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着力引导学生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贡献。
这“九个讲清楚”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第一个讲清楚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三个讲清楚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弄清国家发展道路形成的深层次原因,阐明中国特色的具体内涵;第四、五、六个讲清楚重点是帮助学生认知当代中国治理思想和基本制度设计,理解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区别以及它们在解决中国自身问题中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第七、八、九个讲清楚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他们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无论是从完成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还是从文化自信培育本身的规律来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实施“读、验、辩、行”工程,丰富和拓展教育的平台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让学生被动受教改为主动学习;改变以试卷成绩判定思想政治学习成效的考核评价方式,改为根据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日常言行等多维度考核,让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修养和政治觉悟,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读,即阅读。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或有关部门列出推荐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华文化、历史、哲学经典及马列主义等方面原著,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材容载空间和理论授课时间局限,让学生去读更多相关书籍,丰富学习内容,深化相关理论观点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
(二)验,即体验。结合课堂理论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场馆等地方开展特定主题的现场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过春节、元宵等节日民俗活动,让学生在现场体验和仪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慨革命先烈奋斗牺牲的英勇气概,感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他们受到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感染,增进情感认同。这种体验式教学活动组织的主体,可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也可以是高校党团组织及各类社团,还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需要,开展文化寻根、红色“朝圣”等主题旅游活动,或利用假期深入社区、工厂、农村开展相关专题社会调研,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三)辨,即思辨。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理性看待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腐败、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辨别社会各种思潮言论的是非善恶美丑,看清敌对势力鼓吹煽动言论背后的除恶目的,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把握能力。要提高辨的能力,既可以在课堂开展辩论,也可以通过发挥学生党校、团委、各类社团组织及学生骨干作用,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辩论来实现。理越辩越明,辩论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知事物,更好分清是非真伪,这也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作用,弥补教师教学的不足。
(四)行,即行动,实践。行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参加支教、支边和科技服务下乡等活动,推动学生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实施“读、验、辨、行”工程,其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狭窄、形式单一、难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足等难题。由于这一工程四个部分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性的(应当覆盖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空间也是开放性(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来支撑,需要打破过去技术教育论主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局限于大学学习生涯的某个时段,更要改革过去以试卷分数判定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修养成效的做法,而需要拉长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考核的时间,建立包含学生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日常言行表现等多个层面的更加丰富的考核评价体系,并能够在毕业时给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德育评价。诚然,这会大大地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对于实现中央提出的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要求是很有裨益的。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郑永年.重建中国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教育部.2014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EB/OL].(2014-05-16)[2017-08-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5/169412.html
[5]教育部.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EB/OL].(2015-05-18)[2017-08-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5/188174.html
[6]教育部.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EB/OL].(2016-05-31)[2017-08-20].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31_247095.html
[7]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17-08-23].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
【作者简介】张 珍(1980— ),女,广西北海人,法学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思政概论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翠兰(1981— ),女,广西南宁人,法学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