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箭华 廖政达
【摘 要】本文论述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的构建,提出要充分发挥实习单位党组织的作用,实行以实习单位党组织为主、学校党组织为辅的管理机制;创新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院系党支部为主、实习单位党组织为辅的“双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和考评机制,进一步提高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校企(政) 一体化 高校流动党员 管理机制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C-0022-04
所谓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高校流动党员主要是指“因辞职、辞退、离退、毕业离校、停薪留职、落聘待岗、学习进修、实习实践、挂职锻炼、出国(境)等离开原党组织时间较长的党员以及来校学习、进修和从事其他工作的党员”。本文研究的“高校流动党员”指高校中因教学需要,学生到校外进行顶岗实习、就业实训、单位试工的学生党员。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育部有关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精神,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如高职院校实行“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采用了“3+1”或“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论學校选择怎样的培养模式,学生都会有一年或半年的时间是在校外进行专业实习、实训活动。这一时期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难点,也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弱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党组织因各种原因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位,致使部分流动党员与其所在的党支部(以下称院系党支部)缺少联系,导致部分学生党员脱离党组织的管理;二是院系党支部与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以下称实训基地党组织)对在本单位实习的大学生党员缺乏有效对接,造成对实习的学生党员缺乏组织上的管理。因此,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如何加强对外出实习实践的流动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自身综合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代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把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内容,逐步探索出了校企(政)一体化管理机制,做到资源共享,共建共管,双向互动管理。
当前,高校流动党员数量在不断增多,流动性较大,且较为分散,如果只依靠院系支部的教育和管理,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因此,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要做好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与管理,就应该主动加强与企业党组织的联系,共同制定大学生党员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机制,着力构建校企(政)合作一体化高校学生党员外出实习实训的管理机制,消除学生党员实习实训期间脱离党组织监管和教育的盲区,加强对参加实习实训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升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的质量。
(一)构建“校企(政)合作”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是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管理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每名党员只能加入一个党支部,接受一个党支部的教育管理。从传统党员管理机制看,对党员的教育、服务与管理应纳入国家政治管理或组织管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高校教学改革以后,学生有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专业实训活动,根据党员组织关系的归属原则,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仍归属于其所在学校的党支部,对他们的管理仍以学校为主,以其党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来负责管理,因时间和距离的原因,这些学生党员无法回到学校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据我们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党员只在学校参加过组织生活,在实习、见习期间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党员服务、评价、教育、激励机制无法应对流动党员长时间在外的情况,这对在校外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党员管理体制机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并容易导致对外出实训的学生党员无法监管到位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创新新时代党员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在实践中推行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机制,让流动的学生党员能接受开放、全面、动态的教育管理,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二)构建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有助于解决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培养和管理的难题。任何一个人加入党组织后,党组织必须对其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养和引导,这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增强凝聚力、提高归属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必要手段。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更是如此,因为学生党员入党时间不长,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时间不多,对党的认识有待加深,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有待加强,党性修养也有待提高,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是很成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极易产生迷惑和迷茫的心理,极易迷失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他们更需要党组织的关怀、培养和引导。目前,尽管各高校在校企(政)合作方面不断深化,但主要是在专业实习实训的教育与管理方面的对接,而在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方面没有较好的衔接,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党员离校后,或因地域较远,或因时间上难以统一,且人多分散,流动性大等,院系党支部想管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或政府)方党组织则认为,这些学生党员不是自己单位支部的成员也不好去管理,综合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党员在实习实训期间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培养、管理和监督,导致一些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不佳,党性意识不强,没能较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校企(政)一体化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由学校、企业(政府)双方党组织共同对在实习、实训中的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与管理,使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实习单位都能融入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接受党的教育,促进他们思想政治觉悟和党员综合素质与党性修养的自我提高。
(三)构建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有助于解决学生党员在专业实习、实训期间组织考察和按期转正难以落实的问题。按照目前学校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学生进校后参加党校初级班的学习,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经党组织审查合格,同意参加党校中级班的学习,然后通过团组织推优,党支部讨论确定为培养对象,一年后才能讨论是否可以吸收其为中共预备党员。这样,学生最早能成为预备党员的是在第四个学期,甚至更长。因此,学生到校外参加专业见习、实习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仍处于预备考察期。在预备考察期间,预备党员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考察期结束后,党组织需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预备党员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预备期的总结等材料,支部要对其考察期的表现进行严格审查,并讨论能否按期转正,然后再向院系党总支部或直属党支部上报审核,最后报学校党委审批。由于这些学生党员长期在外进行顶岗实习、专业实训活动,不少学生没有能按时提交相应的材料,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较为困难,有些学生虽然提交了材料,但因工作原因,也无法请假回校参加转正讨论,造成这部分学生预备党员按期转正难以落实。校企(政)一体化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下,学生可以把组织关系转到党建工作比较完善的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党组织负责对其在实习、实训期间的培养教育和监督,考察期满时,经本人申请,实习单位的党组织可以根据其表现讨论是否能按期转正,在那些党建工作不完善的实习单位则可成立临时党支部对其进行教育培养,同时负责组织考查,收集材料,最后汇总材料交给院系党支部进行讨论。这样,流动党员的教育培养与管理工作就不会因学生在外地实习实训而无法进行了,学生学员也有了归属感,不会感到是被党组织遗忘,从而强化他们的政治意识和党性意识。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建党学说为构建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党员的管理作了重要的论述,他们认为:“(1)党内所有成员一律平等。(2)党内成员都是兄弟,有义务在一切场合下互相帮助。(3)党内成员由一地迁入另一地时,应从其他党内成员方面得到兄弟般的帮助。(4)任何一个党内成员迁居时均须事先报告本支部负责人。(5)党内成员至少每三个月同所属党委联系一次,支部每月联系一次。”这些论述,为构建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提供了基本思路。
(二)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为构建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提供借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如何“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对具体的实施办法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如有的实行协同组织、灵活管理、档案信息化、日常需求与教育培训跟踪服务等多种流动党员管理途径与方法;有的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动态管理的责任机制、动态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动态管理的物质保障机制、动态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和动态管理的监督考核机制等。有的构建“组织全域覆盖”的城乡一体扁平管理机制、“工作全域覆盖”的城乡一体资源统筹机制、“凝聚力全域覆盖”的城乡一体党员动力机制。这些做法为构建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提供了借鉴。
(三)高校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政)合作成功经验为构建校企(政)一体化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奠定基础。校企(政)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的新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的建设、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与企业(政府)进行深度合作,如在人才培养上,学校与企业(政府)签订订单培养计划,校企(政)合作开发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合作开展专业建设等。这些成功合作为构建校企(政)一体化流动党员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校与企业可以在党建工作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与共建,共同探索有效的适合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体制,探索实习生中党员教育培养与管理的新方法、新措施,使大学生党员队伍在企业实训期间能和在学校一样接受组织的培养教育,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制度。”根据这个精神,构建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实习单位党组织的作用,实行以实习单位党组织为主、学校党组织为辅的管理机制。对于党建比较完善的实习单位,院系党支部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要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把学生党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入党时间、提交思想汇报、获奖、转正时间,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转交给实习单位的党组织,让实习单位的党组织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实习生党员的基本情况,然后将他们的组织关系转移到实习单位党组织代为管理,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就可以作为本单位党组织的一员直接参加所在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按时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实习单位党组织负责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培养和管理,定期向院系党支部反馈,如遇学生预备党员转正时,院系党支部指派出相关的负责人配合实习单位党组织共同完成转正程序,解决外出学生党员转正难问题,有效解决了学生党员在外实习实训监管教育的真空问题。对于院系党支部而言,则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远程管理。如院系党支部通过党建工作网站,建立流动党员和党组织的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流动党员QQ、微博、微信等媒介进行交流、讨论。流动党员在实习、实训中遇到的思想问题或困惑,可以通过这种平台与党支部沟通交流,院系党支部的老师及时为流动党员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好思想引导和教育培养工作。同时,院系党支部利用这个工作网站,通过专题讲座、形势报告、思想交流等形式开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教育,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推送相关通知、支部动态和理论文章,便于学生流动党员了解校内党组织基本动态,及时有效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增强组织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创新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院系党支部为主、实习单位党组织为辅的“双轨”管理机制。“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对于党建工作还不够完善的外资或私营企业,应采取以院系党支部为主、实习单位为辅的一体化管理机制。首先,在学生所实习的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即按照“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覆盖到哪里”的原则,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之前,根据班级或实习小组学生党员数的情况,在实习单位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以确保每位学生党员“人流动心不流动”,始终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联系。每个临时党支部(党小组)书记和副书记分别由学校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商定指派实习单位一名正式党员和一名实习学生党员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负责定期与院系党支部联系,一方面要做好实习学生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记录及评价,并定期向院系党支部反馈,使学院党支部能够较好地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按照院系党支部对党员的要求,定期组织各党小组开展组织生活活动,传达上级党委的精神,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畅通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临时党支部归上一级党组织领导,院系党支部定期对各临时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检查,指导临时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发展新党员、为预备党员的期满转正和违纪党员的处分等向院系党组织报告,同时,要注重加强临时党支部委员会的建设,以保证临时党支部真正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其次,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院系党支部要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联系,把学校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等相关要求告知实习单位,争取他们对实习学生党员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在学生党员管理上与企业形成共识,由实习单位指派一名正式党员负责协助对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并向学校党组织反馈实习学生党员的思想及工作表现。
(三)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和考评机制。党员管理和考评机制是有效开展“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保障。学生长期在外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其参加组织活动的时间、地域等随时也会发生变化,为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体制机制,制定更加灵活且符合实际的党员管理和考评体系,使院系党支部对外出实习实训学生党员的管理和考评工作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结合实习单位的党建工作完善程度的不同,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以一方为主、双向沟通、综合考评”的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和考评机制,即对党建工作较为完善的实习单位,我们采取了“以实习单位党组织考核为主,院系党支部考核为辅”的管理考评机制;对党建工作不完善的实习单位则采取了“以院系党支部一方为主、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为辅”的管理考评机制。首先,要求每位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党员必须向党支部提交一份年度思想、工作汇报,对一年来自己在岗位中的具体角色和职责进行总结。其次,院系党支部向实习单位的党组织或党务工作负责人寄送《流动学生党员实习期间工作鉴定表》,请企业对学生党员进行年度工作评价。再次,临时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向所在的实习企业或支部的其他党员或群众了解情况,综合各方面意见对该流动党员进行定性评价,最后,院系党支部综合三方的评价给流动党员作最终的评定,确保流动党员管理和考核工作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做好高校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仅凭学校、企业(政府)的一级党组织是很难做好的,构建校企(政)一体化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充分依靠企业(政府)党组织资源,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齐抓共管,才能在流动党员的管理上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1]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6-06-29
[2]魏海平,曹光柱.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4(15)
[3]朱孟光,周良书.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探索,2015(2)
[4]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一大——十八大)[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222
[5]毛近菲,王伯启.高职院校实习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
[6]刘凯.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2010( 1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2-577
[8]戴军,周何,刘海燕.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12)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28
【作者简介】罗箭华(1966— ),女,仫佬族,广西罗城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廖政达(1967— ),男,壮族,广西象州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