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黛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们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不少人都谈“癌”色变。对于肺癌患者而言,疾病的降临是不幸的。但随着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跨时代的变革,肺癌患者在治疗方面又是幸运的,曾经确诊肺癌就如同“宣判了死刑”,如今却也能从黑暗中寻找光明。本期,我们有请站在肿瘤治疗最前沿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带我们走入肺癌治疗的新时代。
谈起肺癌治疗近二十年来的巨大更迭与创新发展,陆舜教授无不感慨,他娓娓道来:“二十年前,肺癌尚没有多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通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细胞毒类化疗方法来治疗。那时,肺癌中的肺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有效率仅在25%左右,所有的治疗方案都没有太大的差别。2004年,我们进入了靶向治疗的时代。在最初,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使用同样的药物,有的患者有效果,有的患者疗效却微乎其微。后来美国的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基因测序之后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變。这是肺癌治疗中的第一道‘分水岭。”
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发现和验证开始,可谓打开了精准治疗时代的大门。2009年,我国学者将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IPASS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就此拉开了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新篇章。之后短短几年时间,肺癌治疗进入了相对明确的精准免疫治疗,包括陆舜教授在内的中国学者参与了很多国际重要研究方案的讨论,甚至开始担任主要研究者。2016年,中国学者关于奥希替尼(AZD9291)治疗吉非替尼耐药后T790突变的肺癌的研究再次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的肺癌治疗技术从二十年前的“落后挨打”发展至今,已成为科学前沿的“弄潮儿”。
这些肺癌治疗学术上的成就似乎与我们大众百姓有些遥不可及,但正是因这一道道“分水岭”,使得我国肺癌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从最早的一年左右的时间跃升到了近三年的生存期。这不光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每个患者的“希望之火”。且治疗药物为高效低毒的口服靶向药,使用方便,也无需住院治疗。同时国家政府鼎力支持,这些药物很快进入了国家医保、农保,对于中国大多数患者来说,患病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肺癌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随着人们对肺癌的本质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按照不同的基因类型,肺癌可以被分为几十种。在治疗方面,也需要将病情分期分型,因人而异。现今的精准医疗,即通过各种医学检测技术,精确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从而使用精准的药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由此,陆舜教授特别强调“先检测,后治疗”的重要性,这是每个肿瘤患者“个性化治疗”的前提。通过检测,医生能了解患者不同分型的肺癌、是什么病理、有何基因突变、免疫特征如何等,从而为患者规划“私人订制”的治疗方案。这诊前检测,主要方式为细针穿刺的活检。
陆舜教授说道:“很多患者不愿意做有创的检查。然而,我们要将这个观念纠正过来,要科学看待治疗的这一必经过程。如果没有经过有创检查,没有确定病理的活检,是不能为肿瘤患者进行准确治疗的。若在治疗中药物产生了耐药,则更需要做二次活检以寻找耐药的原因,做精准有效的治疗。我们已经走出了盲目吃药治病的‘试错时代了。”
目前西医治疗有化疗、放疗、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这五种抗击肺癌的“武器”。陆舜教授提及“科学治癌”中的综合治疗策略,特别澄清这并非是把所有的治疗方案都“一股脑儿”地运用在患者的身上。
所谓综合治疗,是在摸清患者肿瘤的“个性”之后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经济能力等进行的综合考量。陆舜教授同时也提到:“肿瘤治疗要强调多学科的联合治疗,打破专科治疗的界限。”
“首诊这个环节,也要具备科学的综合治疗概念。”陆舜教授解释道,“对于医生来说,首次接触一个前来问诊的患者,就要有远瞻性,想到之后该如何用药或者如何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来说,要先来具备专科能力与医疗条件能力的大医院这里首诊,而不是当病情治疗不好了才转到大医院来‘补救。”
在陆舜教授看来,成功的治疗不仅仅在于医学条件与技术的革新发展,更在于医患的科学观念及团结合作。
肺癌治疗这二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经历了转变。21世纪,这场与肿瘤的“战争”,从束手无策的“被动防御”转变为了积极寻找的“主动出击”。在未来,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将是重中之重,陆舜教授担任的关于免疫药物标志物的研究,也是国家科技部的重大专项。
陆舜教授自豪地说:“免疫治疗有何意义呢?以非小细胞型肺癌的晚期患者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免疫治疗,如今已经出现了五年的生存期,且五年总生存率的患者高达16%。这个数据在以前的‘化疗时代简直不可想象。那时该型这个生存率的患者只占4%左右。”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生存率达到五年则为慢性疾病,那么部分患者转移性的肺癌,已经成为了一种慢性疾病,这何尝不是人类抗癌道路上里程碑的一举。
然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治愈率和生存率仍然很低,尤其是已经发生转移的肺癌,巨大的挑战仍然存在。谈及此,陆舜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当肺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时候,如何合理的安排与管理是关键。”这其中包括研究出新的驱动基因改变以扩大受益于靶向治疗的人群;更好地理解靶向治疗的耐药机理;以及更好地预测免疫治疗的反应;研究新药及合理设计药物的联合治疗等。
我们与肺癌的“博弈”始终未停,人类在战胜肿瘤的征程中依旧道阻且长。但我们坚信,在已经跨入精准治疗的新时代,明天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