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小倩,牟志玲
(烟台毓璜顶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
静脉输注抗生素在控制炎症及感染方面非常重要,其中输液速度是整个输液过程的重要部分。输液过快会对心肺造成不良影响,输液过慢会影响药物疗效。特别是小儿静脉输液时,速度时常有过快、过慢或者滴速暂停等现象。护士是抗生素静脉滴注的实施者,又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护理人员对抗生素速度的认知直接影响抗生素的疗效[1]。对影响静脉输液速度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于恰当护理措施,旨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品管圈活动(QCC)就是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小组,然后全体人员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运用品管圈方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2]。我科针对小儿输注头孢类抗生素出现过快或者过慢的现象,运用品管圈方法对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我科承担全院小儿疾病门诊输液工作,工作任务重,平均每日输液量可达200余例。科室分为注射区和输液区,患儿在注射区由注射护士进行静脉穿刺后,进入输液区进行输液,输液完毕后由输液区巡回护士负责拔针、留置针患儿进行封管。患儿周转率大,患儿家长对输液速度要求较高。
1.2.1 组圈
我科品管圈由8名护士自发组成,选择一名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作为圈长,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2名,平均年龄34岁。
1.2.2 主题选定
品管圈小组成员通过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方法,不断的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将科里发现的问题点一一列出,并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评价项目,采用“5分、3分、1分”的评价方法选出最高分为本次活动主题---提高小儿头孢类抗生素静脉输液速度合格率。主题选定理由是:①对患者而言:掌握了输液相关的护理知识,使其能够真正意义上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②对护理人员而言:通过对患儿的进行系统的输液指导,使自身掌握了系统规范的技术操作和理论知识,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对科室而言:建立了规范的静脉输液(宣教)模式,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④对医院而言:有利于提高医院在社会的形象及满意度,使得医院进一步发展。
1.2.3 现状把握
进入我院门诊治疗查询系统,根据治疗信息明细,随机抽取2017年1月~6月在我科输注头孢类抗生素742例(随机抽取上午2例,下午2例.年龄在15天~7岁,观察对象中有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肺炎、腹泻等疾病的患儿)。输液时间>2 h或者<30 min为不合格,例数共计205例,不合格率为38.2%。圈员们采用头脑风暴制作鱼骨图进行根因分析的方法总结出8条导致输液速度不合格原因,其中①巡回护士宣教不到位②护士药物知识缺乏③注射护士未按照要求调整输液速度④小剂量液体无匹配输液器,此4项是造成输液速度不合格率过高的主要原因占81.2%,根据80/20原则是这次活动改善的重点。见表1、图1。
表1
图1 现状把握—柏拉图
1.2.4 目标设定
通过圈内小组成员对赋分情况计算出圈能力为0.73。改善前头孢类抗生素输注不合格率为38.2%。目标值=15.5%。设定理由: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38.2%-(38.2%×81.2%×73.3%)=15.5%
1.2.5 对策及实施
①落实巡回护士对输液区患儿家长输液速度相关知识的宣教及病情观察,发现输液速度不合格及时调整;②对儿童门诊现用的几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输液速度相关知识进行全员培训及考核;③对未按照要求调整输液速度要落实注射区护士首接负责制,正确调整输液速度,并向家长交代注意事项;④对于小剂量的液体(<50 mL)使用小儿吊桶输液。
经过2个月的整改,我科门诊患儿输液速度不合格率显著下降。选取9月15日~10月30日样本共计720例,输液不合格率为10%。目标达成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100%=(38.2%-10%)/(38.2%-15.5%)×100%=124%,见图3。
图3
通过开会讨论、头脑风暴等品管圈方法,圈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均有明显提高,不仅调动了护士的思考性及创造力,而且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QCC活动目标。
我科经过3个多月的品管圈活动及按照PDCA持续质量改进,该活动已形成流程及标准化。圈员们通过评价法选定主题、画甘特图制定计划、用鱼骨图解析问题、画柏拉图把握现状以及雷达图解析无性成果等一系列品管圈手法显著提高了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发展品管圈,可营造护理团队合作及学习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护士潜能,培养护理管理人才,促进护理团队重视质量活动的进行[3],有利于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连续、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胜男.护士对抗生素输液速度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108.
[2] 周冬梅.品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0-151.
[3] 邱国秀.发展品管圈持续改进优质护理质量[J].中外健康文摘.2012,44(9):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