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2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若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属于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较高疾病之一[1]。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的诊治技术也得到提高,挽救了更多患者生命,降低了病死率,但由于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需要输入大量白蛋白以及甘露醇等药物进行反复治疗,多穿刺治疗增加了患者痛苦,也极易引起静脉炎等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因此,在临床中多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临床优点,同时辅助给予护理干预,对导管留置时间及改善预后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0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n=20)和干预组(n=20)。参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0.5±8.2)岁;干预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0.5±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优质护理模式,具体内容为:(1)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护理:进行置管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述PICC置管的操作过程,让患者充分了解PICC置管,并强调其置管治疗的优点及必要性,对于初次接触PICC置管的患者安排与有经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护理人员多关心、支持患者,拉近护患关系,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害怕、恐慌等情绪得到缓解,从而可提高患者配合置管的积极性[2]。(2)导管安全护理干预:在进行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技能水平,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并在第一个24 h内密切关注患者导管是否出现破损、漏液情况及穿刺点是否出现渗血现象等,对于导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其发生脱落或移位,指导家属在患者翻身时,保护好导管,避免其受损,部分患者对导管的保护意识较差,且还有部分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给予约束带约束双手,防止其拔出导管,同时还要对动脉导管留置部位周围的皮肤进行护理干预,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消毒和更换敷料。(3)并发症护理:在PICC置管期间,护理人员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及时观察患者PICC置管肢体有无血肿或静脉炎发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由于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其感染率越大,导管套(置管5~7天)需定期更换,可降低感染发生率[3]。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并进行统计记录。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较低,且导管留置时间较参照组长(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对于一些危重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给予药物注入溶栓、输血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多进行反复长期静脉穿刺,增加了患者疼痛,且由于静脉不能承受,容易并发静脉炎,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甚至影响预后效果。伴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上多给予静脉药物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案,采用PICC置管后,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工作量。PICC置管术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可有效弥补多次静脉穿刺的不足,主要可以在直视下沿静脉走向进行穿刺,对其它组织、神经及血管均无明显损伤,同时外周静脉血流速度快,流量大,对静脉损伤较小,但由于置管时间较长,可能也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影响预后效果。还需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从心理、生理、导管安全等方面进行整体护理,疏导了患者害怕等不良情绪,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导管维护,避免脱落、折损,维护了导管完整性,密切观察穿刺点是否发生渗血、渗液,并及时更换导管和敷料,并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干燥清洁,定期更换导管,尽量避免发生感染。通过以上的干预方式,不仅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提升了服务质量,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也提高了置管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PICC置管方式进行静脉给药治疗,同时辅助优质护理干预,对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显著效果,可减轻患者不适,临床推广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 陈 燕.对接受PICC置管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3):171-172.
[2] 李学新,孙慧莉,姜玉荣,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PICC置管的护理与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5(14):48-49.
[3] 贾克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3478-3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