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丽丽,陈连梅
(江苏省淮安市肿瘤医院,江苏 淮安 223200)
骨科患者行手术方法治疗后,极易发生肢体功能障碍,不但影响手术效果,而且会延长骨折恢复时间。为此,本组实验特意选取62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实验分析,其中对部分病例采用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从护理效果来看,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利于后期生存质量的提高,同时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我院骨科接收的行手术方法治疗的骨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行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女12例,男19例,平均年龄(62.51±2.13)岁;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女10例,男21例,平均年龄(61.57±2.09)岁,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排除手术禁忌症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术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皮肤颜色等,做好异常情况的及时处理,同时依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加快肢体的恢复速度。
1.2.2 观察组
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其内容包括:健康宣教方面,术后护理人员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并建立电子档案,耐心给患者讲解有关骨折疾病方面的知识,包括术后科学的饮食、注意事项及尽早实施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等,提高其认知水平,以便积极配合各项临床工作[1]。肢体锻炼方面,主要包括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其中主动锻炼是患者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能够自主活动,并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协助和指导下独立进行伸腿、下床行走等;被动锻炼则是术后患者需要借助仪器或护理人员的帮助进行肢体锻炼,包括肢体抬举、伸展等[2]。无论是主动锻炼还是被动锻炼,提醒患者注意力度合适,运动时间适宜,避免运动量过大或运动时间过长,影响患肢的恢复效果。3)康复护理:护理人员评估患者患肢恢复情况后,制定针对性康复护理计划,重点做好饮食指导、日常生活护理等,嘱咐患者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除此之外,还应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定期进行家访,随时纠正患者的错误做法,为患者讲解有关术后恢复的常见危险及紧急应对措施,鼓励并指导患者自己完成日常生活,如刷牙、洗漱、穿衣、散步等,这些对于加快康复都有重要的影响[3]。
观察并评估所有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及各自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详细记录相关数据指标并对比。
优:护理后,患者可正常活动,骨折恢复良好;良:护理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尚可,能够自行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动作;可:护理后患者患肢功能有所改善,但不能独立生活;差:护理后患者肢体功能无任何恢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评估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77%,对照组的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肢功能恢复效果对比[n(%)]
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本组实验对观察组患者应用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终达到加快患者骨折恢复及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整个护理模式在开展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健康宣教,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工作[4]。同时依情况采取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放松患肢肌肉,帮助肢体恢复,促使患者加强自我锻炼意识。最后实施康复护理,尽可能完善护理内容,以高标准的护理服务,取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5]。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肢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77%、93.55%,对照组分别为:74.19%、7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为了提升护理满意度,加快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建议临床将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到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颜 丽,叶 明.持续性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2):1358-1360.
[2] 郭艳玲,阮彩莲.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84-1485.
[3] 胡焕婵.早期下床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35):3273-3273.
[4] 史元元.持续性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25(7):243-244.
[5] 张仕芳.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