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航天中心医院,北京 100049)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好发于老年患者,通常采用神经介入手术治疗,但是在手术治疗前,患者可出现较为严重的应激反应,继而导致手术治疗无法顺利开展[1];我院为了探究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对神经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焦虑及康复程度的临床效果,选取神经介入治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本次选取2016年03月20日~2017年8月20日神经介入治疗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年龄(73.21±0.36)岁,年龄60~8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73.25±0.40)岁,年龄60~88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待患者入院后对其解释手术治疗目的、术前准备工作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观察组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心理行为干预:首先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个性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按照个性化原则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其内容包括解释、鼓励、心理疏导、暗示及安慰,继而促使患者可以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工作,且养成良好健康行为,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以达到改变生活方式的目的;与此同时,对患者实施心理健康宣教,内容包括用药指导、功能康复训练等;除此之外,可对患者介绍疾病发病因素、机制及治疗目的,从而对其认知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达到重建正确认知的目的。
②现身说法: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详细介绍介入手术治疗的优势及安全性,必要时可邀请手术成功患者现身说法,继而在最大限度消除患者的不安及顾虑;与此同时开展主题讨论会议,可将患者均集中在一起,从而起到相互交流的作用。
分析且观察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GOS良好率。
抑郁、焦虑评分分别采用SDS及SA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SSS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康复效果采用GOS良好进行评估,可分为4个标准,即良好、中残、重残、死亡。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焦虑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焦虑评分情况(±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0 55.12±12.25 50.32±11.02 35.01±5.26 32.12±5.10对照组 50 55.20±12.30 50.26±11.00 45.01±6.10 42.36±5.45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OS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GOS良好率情况
心理行为干预重点在于患者心理状态,可通过干预措施改变个体异常的病态心理及躯体症状,继而构建健康行为[2];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表情及行为等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从而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起到明显改善作用,尤其是焦虑、抑郁等,与此同时还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且在最大限度下消除身心疾病,促使个体及环境之间获得平衡[3];而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则难以保证神经介入治疗顺利开展,甚至容易引发意外事故的发生;为此在临床上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它是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调节患者心理状态的必要策略。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有利于手术治疗顺利开展,且对良好预后起到明显促进作用[4]。
总而言之,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对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改善负面情绪,并且对康复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伍秀娟.心理护理干预在介入治疗脑血管患者术前焦虑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7):807-808.
[2] 陈蓓蓓,CHEN Bei-bei.心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3):80-82.
[3] 谭晓熙.心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5):101-102.
[4] 黄封琴.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前焦虑抑郁变化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5,5(2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