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玲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93)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认知功能损害,长此以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行为能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认知障碍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使患者脱离社会生活[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部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认知调节训练,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对实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5.8±2.2)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3.6±1.1)年;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5.2±2.0)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3.3±1.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全部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监督患者用药,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给予患者全面的生活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调节训练,(1)认知调节训练要点:认知调节训练的关键在于找到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会引起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因此认知训练是通过一系列纠正措施帮助患者建立合理信念,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其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2)训练方法:首先进行认知调节训练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相关心理治疗师资格,全部治疗工作者均参与认知调节训练培训,保证本研究中的认知训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对患者进行训练时,心理治疗师首先应取得患者的信任,指出患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患者明确不良的信念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帮助患者放弃不合理信念,逐步建立合理信念,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不合理的思维方式。(3)日常生活指导: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进行相关指导,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沟通和交流,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
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含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s)
组别 n 总体健康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精神健康观察组 31 80.25±5.2179.85±6.34 79.85±5.03 77.92±5.36对照组 31 74.36±6.2074.20±5.01 74.36±4.6674.69±5.24 P<0.05 <0.05 <0.05 <0.05
精神分裂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该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患者的思维、情感、意志活动呈现衰退迹象,其中认知功能缺陷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严重的认知功能缺陷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虽然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作用仍十分有限,因此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认知调节训练来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2]。认知调节训练最早发明于20世纪60~70年代,是通过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改变患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最终纠正患者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3]。认知调节训练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类疾病治疗,国内学者殷丽琴在报道中指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调节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促进患者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部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调节训练,通过纠正患者的不合理性思维,改变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指导患者正确的日常活动方式,鼓励患者与人交流,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帮助患者尽快融入社会生活。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健康、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认知调节训练,可改善患者的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促进疾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认知调节训练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适于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董 丽.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7,36(7):134-136.
[2]马银芳.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514-1515.
[3]严伟良.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效果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0):1860-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