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静
(山东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山东 淄博 255213)
伤口发生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后伤口感染会导致手术切开的愈合延期等愈合不良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死亡。本次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的类别有骨科、妇科、泌尿科、肝胆科。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手术室干预预防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53.33%),女28例(46.67%),年龄26~68岁,平均(42.12±7.52)岁;对照组男33例(55%),女27例(45%),年龄25~67岁,平均(42.02±7.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手术室管理
调节好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查空气指标,室内温度21℃,湿度保持在50%左右。严格控制手术室的进出人员,在限制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作好标记[1-2]。
1.2.2 手术室感染管理
建立手术室感染管理小组,做好手术室的隔离、消毒、无菌等管理的检查工作,每个月进行至少4次的随机室内检查,保证手术室环境的无污染。定期对组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1.2.3 手术前完善管理
医护人员手术前应更换专业的拖鞋等衣物,认真清洗手和手臂,戴好口罩、帽子等手术医疗用品,对相关器械进行灭菌、消毒。
1.2.4 手术室规范性管理
手术操作人员在手术中应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术中应使用无菌手套和防护口罩,为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患者伤口部位的脓液、分泌物应清除干净。手术结束后,缝合患者腹腔时,要用聚维酮碘液冲洗患者手术切口周围的皮肤、肌层,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缝合完毕后,再次使用聚维酮碘液、生理盐水冲洗缝合伤口[3-4]。
1.2.5 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适应、药敏性、剂量等因素使用抗生素药物。
无效:患者手术后缝合伤口化脓,伤口出现感染;有效:患者手术后伤口愈合欠佳,伤口出现血肿、积液,但没有化脓;显效: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观察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伤口愈合情况:显效:55%,有效:43.33%,无效:1.67%,总有效:98.33%;对照组患者观察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伤口愈合情况:显效:33.33%,有效:45%,无效:21.67%,总有效:78.33%。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伤口愈合情况[n(%)]
手术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与手术室环境因素、手术操作患者、自身年龄因素有关。抗生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伤口发生感染,但是长时间大量的使用抗生素,患者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和耐受,也很难完全避免伤口的感染。因此,患者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时,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5]。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观察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伤口愈合情况:显效:55%,有效:43.33%,无效:1.67%,总有效:98.33%;对照组患者观察患者经护理干预后,伤口愈合情况:显效:33.33%,有效:45%,无效:21.67%,总有效:78.33%。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于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 帆.分析引发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289-290.
[2]张剑飞.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5):278-279.
[3]杜 娟.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相应的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5(9):155-156.
[4]孙 莉.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减少手术室相关切口感染发生率的临床观察[J].甘肃科技,2016,32(1):120-121.
[5]张 霞.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