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萍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卫生院,4321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由于冠脉急性缺血缺氧所导致,患者症状表现为持续胸痛、心律失常等[1-2]。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引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及早治疗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72 h内进行集束化护理对其预后的影响,分析如下。
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5~79岁,平均(67.46±12.39)岁,病程1~4年,平均(1.36±0.42)年;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46~79岁,平均(67.18±12.65)岁,病程1~4年,平均(1.73±1.0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急救护理,用药指导,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等,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集束化护理,主要内容有:①关键环节进行DPCA护理循环改进,把握护理质量,执行后做好记录,避免出现遗漏,检查容易发生差错的环节。②患者取半卧体位护理,对心脏机能进行改善,减少心肌的耗氧量,预防病情恶化;护士定期培训心电图诊断,提高心电图诊断能力,及时发现及处理心律失常事件。对溶栓患者严密观察出血、再梗等情况。③关注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及时进行情绪疏导,避免交感神经应激性兴奋,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缓解患者情绪,积极关心患者,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观察两组预后情况,包括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及死亡率。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参考,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81±3.69)d,对照组为(15.07±4.28)d,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观察组心律失常、心理衰竭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情况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是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的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关键是尽快对患者进行抢救,恢复心肌血流正常供血。近年来,有研究表明[4-5]在患者发病后72h内进行集束化护理,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81±3.69)d,对照组为(15.07±4.28)d,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律失常、心理衰竭等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进行72 h内集束化护理,护理效果较好,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有效改善预后。通过对护士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心电图诊断能力,有利于发现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事件。对关键环节采用DPCA循环,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把控,检查容易发生失误的环节,避免出现护理遗漏。患者取进行体位护理,有效改善心脏机能,减少耗氧量,可以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医护人员积极热情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疏导,避免应激性兴奋增加心脏负担。采用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舒缓患者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心情的放松,减少并发症,有助于病情的好转,患者的预后明显得到改善。受到样本数量、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探究72 h内进行集束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还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临床进一步深入验证。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集束化护理,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明显减少,死亡率降低,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周晓敏,高翠霞,王琴丽,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效果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05):901-903+919.
[2]谢先红,曾晓琼,刘 彬,等.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6):18-21.
[3]汤 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7,(06):65+68.
[4]董新荃,俞天智.集束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6,24(03):244-245.
[5]贾永梅,白煜峡,张 辉.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07):84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