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琼
(云南省玉溪巿澄江县中医医院内科,云南 玉溪 652599)
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之为面神经炎,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一种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症状,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患者无法完成正常的面部活动,将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1]。目前临床中多使用穴位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为提升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特色护理[2]。本文将重点探讨穴位按摩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37~49岁,平均年龄(42.3±4.9)岁;实验组男45例,女5例,年龄42~60岁,平均年龄(50.4±5.2)岁。告知两组患者及其家属此次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针刺治疗,事先对针具进行常规消毒,之后选取患者的阳白、太阳、颧髎、四白、颊车、曲池与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施针,之后连接电动仪,利用疏密波刺激使患者的面部肌肉跳动,每次约30 min,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治疗后对患者心理予以心理护理: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同时为为患者讲解相应的成功案例,以此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实验组予以予以穴位按摩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模式,选取患者的印堂穴、丝竹空穴、太阳穴、睛明穴、承泣穴与四白穴等穴位,将双手拇指交叉,采用轻柔与反复按揉的方法对上述穴位进行按摩,之后对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艾灸护理:选取患者的地仓、四目、印堂、翁风与颊车等穴位进行艾灸烟熏,各穴位约熏5 min,熏后30 min禁止患者外出见风,以免加重病情。②拔罐护理:拔罐前需要确保患者的面部皮肤无破损并且无其他异常症状,同时需要对罐口进行检查,避免出现破损现象。拔罐时避免罐口温度过高,以免烫伤皮肤;在进行取罐时动作需要轻柔,以免使患者受到伤害;在拔罐时需要避免患者的眼鼻与毛发部位。③耳穴贴压护理:在患者无异常情况下,取一颗中药丸使用医用胶布将其贴在患者的耳穴部位,同时叮嘱患者时刻确保该部位的清洁,在淋浴时需要将耳穴部位进行包裹。若患者的耳穴部位出现瘙痒症状,则应立即报于护理人员取下,在取下前需要使用清除对耳穴部位进行清洗,以免因胶布对患者的皮肤造成损伤。由于季节不同,耳穴贴压的时间不同,夏季约3 d,冬季约7 d。
临床治疗效果,评判标准:有效,患者的面瘫症状消失,面部可自由活动;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面部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活动;无效,面瘫症状未消失,并且有继续加重现象。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治疗。目前临床中多使用穴位按摩配合中医护理的方法进行治疗。进行穴位按摩能够有效的对面部的经络进行疏通,达到经气通、气血调的目的,同时更能够调节面部的血液循环,进而调节面部肌肉的收缩功能[3]。配合中医护理的方法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后遗症与疾病的复发现象产生,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4]。依据本项研究结果可知,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00%,其主要原因则在于医生对患者进行面部穴位按摩后并予以相应的面部护理,有效的调节了面部肌肉的紧张程度,促进了面部的血液循环,因而在较短时间内使患者的面瘫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综上所述,我院认为穴位按摩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对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疗效,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式。由于本次样本容量有限,因而关于穴位按摩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康玉萍,刘海永,白如玉,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8):155-158.
[2]贾玉华,高新鸿.浅谈中医穴位贴敷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护理配合体会[J].医药前沿,2016,6(30):322-323.
[3]姬锋养,赵 艳.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8):24-25.
[4]廖潇蘅.穴位封闭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25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5):19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