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地理“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

2018-05-18 09:29华娟
考试周刊 2018年42期
关键词:生命课堂初中地理生命

摘要:生命课堂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征,显著区别于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所在。生命课堂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关注生命,关注教育,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创造力成为教育界关心的主题。作为科学学科,构建地理“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命课堂;初中地理;极地地区

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开展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活动。与传统知识课堂相比较,在教学目标上,生命课堂既注重预设性教学目标,更注重生成性目标,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思路、新方法和新知识;在教学方式上,生命课堂不仅有“教”有“导”,更倡导学生积极创设情境,主张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生命课堂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重视学生健全心灵的培养。

在七年级下册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构建地理“生命”课堂的平台,我尝试用最后一章《极地地区》展开一场辩论会,探究生命课堂的实践案例:

一、 立足学生生命发展需要,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刚上课,我给学生看了一段新闻——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拿大“北极熊保护协会”决定,将25只北极熊搬到南极。“北极熊”要变“南极熊”了!?教室里一片哗然。在学生的惊讶和议论中,我抛出了本课的辩题:你是否赞成把北极熊迁居到南极去?有些学生在思考斟酌,有些学生下意识地喊道:“不赞成!”,还有些学生表示有这样的可能。于是,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入今天要学习的《极地地区》。

在导入的这个环节,一段新闻、一个辩题、一个设问,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像一棵小树苗,开始呈现出学习的生命力。

二、 尊重学生生命发展规律,给予充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我先将学生分为两组,通过一道辨认北极的抢答题,让最先抢答到的学生优先选择了本组的立场——正方:支持把北极熊迁居到南极去!反方:反对把北极熊迁居到南极去!接着进入陈述阶段,双方同学通过5分钟的自学和交流,分别介绍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学生通过自学过程,了解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基本概况,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更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小树苗开始主动地向着阳光生长。教师这位“园丁”扮演的则是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需要的是尊重生命生长的规律,思考情境问题的设置,注重过程的组织和课堂细节的把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这样定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 关注学生生命认知体验,凸显地理思维的培养

本课的重点就在辩论阶段。不论正方反方,都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并能进行比较才能展开辩论。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们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自己进行总结,十分钟的小组交流,课堂气氛高涨。

最后的辩论,精彩纷呈,课堂达到了教学的高潮。学生们调用了已有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来阐述各自观点。十分钟的辩论中,双方已经将本课的知识点转化为辩论中的有力武器,陈述的每一个观点都是原先应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主学习的知识的比较和运用,对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了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地理思维的提高;通过辩论开阔视野,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小树苗旺盛生长,枝繁叶茂,整节课气氛热烈,参与度高,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丰富学生生命发展内涵,升华认知从而学以致用

最后,我还将课堂进行了延伸讨论——既然将北极熊迁居存在不少问题,为什么加拿大动物保护协会还要将25只北极熊迁居到南极去呢?这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开发和考察的思考。通过南极考察对人类的贡献,展示基地考察的必要性;再通过北极开发触目惊心的捕杀、污染照片,激起学生对保护基地环境的呼吁。一段《极地宣言》视频进一步渗透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保护环境,珍爱我们的地球家园!

通过交流讨论、欣赏感悟、再赏再悟等过程的体验,本节课的内容也进行了升华。学生立足于课本,有了高于课本的感触,提高了地理审美情趣,丰富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生活情趣。可以说,一棵棵挺拔的树枝,根茎在不断向下汲取营养,焕发出勃勃生机。

[探究反思]:

1. 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假如把自己当成一个教书匠,机械地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课堂中必然缺乏生命的活力;假如只是想着如何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教学定然缺乏艺术性。魅力的教学是通过学生来表现的,优秀的教师是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积极思索创设教学新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将平时的课堂转化为小小辩论会,一个形式的变动,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变多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强烈了,连情感的交流和环保意识的熏陶也愈发诚挚。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实现“生命化课堂”的目的。

2. 丰富教学手段,营造充实的课堂容度:课堂是教与学的舞台,拥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节奏的变化,才能展现课堂的律动,也就是生命气息的律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减少学生的疲劳感。辩论会,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形式,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阅读思考时,自然地流露出“静”之美;辩论活动时,突出表现出“动”的节奏性,通过动静的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在无形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材料也丰富了课堂元素,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地感受新的知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挖掘教材本源,用发展的眼光安排教学内容:用好教材比好教材本身更重要。所谓用好教材,必须深入研究、感悟教材,同时又不拘于教材。教师要以研究的精神、发展的眼光剖析教材的内在联系,将静态的教材文本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态资源,打造一个学生感觉有兴趣、有意义的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和思维方式,去提升生活的质量,科学地生活,实现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夏晋祥.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 钦爽.生命课堂建构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6).

[3] 王定功.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路径[J].教育研究,2015.

作者简介:华娟,江苏省昆山市,昆山玉山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课堂初中地理生命
质疑——催生语文生命课堂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