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因素对译者的影响

2018-05-18 10:42俞佳艳
考试周刊 2018年43期
关键词:译者

摘 要: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对译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讨论翻译时,译者不能仅仅关注文本或语言,应该进行文化转向。社会文化包含了语境因素、历史因素、传统因素、政治因素等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译者。社会是历史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诞生不同的社会环境,自然会带来不同的政治背景。政治因素对译者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着眼于中国的翻译,重点关注近代、新中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文化中的政治因素对译者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译者;文化转向;政治因素

一、 引言

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并不是一个“空白人”,他拥有独立的思想,而他的思想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气质、精神、信仰和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对译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译者对社会文化的理解都影响着译者,在翻译时,由于译者在很大程度上会收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注入翻译之中。而且,这种影响是历时的,具有时空特殊性。因此,毋庸置疑,在讨论翻译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文本或语言,而应该挣脱束缚,采取文化转向,考虑社会文化这一重要的影响因素。

社会文化包含了语境因素、历史因素、传统因素、政治因素等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译者。其实,译者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红楼梦》的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译本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他们的母语文化不同,词汇和语法也大相径庭,所以即使用同一种语言来表达感受和体验,最终的效果也不同。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因素造成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正如孔慧怡所言:“翻译应该是两种文化的力量在各个层面都同时运作的时候,也是译者最自觉地进行文化协商的阶段。到底哪一种文化的拉力占上风,很大程度取决于译者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定位。”而在众多的社会文化因素中,政治因素无疑要求译者考虑译入语国家的政治文化。

二、 政治因素的影响

本文以历时轴线为中心,着眼于中国的翻译,重点关注社会文化中的政治因素对译者翻译的影响。社会是历史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诞生不同的社会环境,自然会带来不同的政治背景。各个国家皆是如此。“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梅特涅掌权的奥地利保守政府极端排斥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族自由之风。以积极笔触描绘大革命领导者的《丹东之死》恰恰与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格格不入。”(许,2009:147)为了使剧本顺利过审,只得对剧本大刀阔斧的删改。《丹东之死》变为剧本,这属于翻译三大类之一的符记翻译,这一典型事例证明了政治要求对翻译作品的牺牲。

在中国近代那个乱世期间,很多翻译家为了强国救國而翻译。梁启超起初致力于翻译史政、法律等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前往日本开始从事政治活动,思想也随着改变,开始强调翻译政治小说。他希望“通过翻译政治小说来直接参与社会政治斗争,以使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陈,2000:102)

在新中国之后,我国对苏联文化几乎全盘接受,翻译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人们弘扬红色文化,崇拜保尔·柯察金这样的无产阶级者,因此热衷于翻译和阅读这本书。而在这个时期,很多译者的翻译面貌发生了变化。比如,翻译大师许渊冲,他的翻译生涯可以分为三段,最初他沉浸于翻译经典英文作品和法文作品。但到“文革”期间,他主要翻译毛泽东诗文。“文革”之后,他醉心于翻译中国的精粹,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学魅力。这些变化都反映了政治背景和文化思想对许渊冲选择翻译文本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强调开放、互通与交流。随着国门开放逐渐扩大,人们的思想也慢慢开放,对各类文学作品越发接受。“出版社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审查尺度。当代一些重要的、提出或涉及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的作品得以翻译出版。”(施,1998:83)可以看出,“译者不同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生活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意向中的读者群和读者的能力预计和要求,都直接影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思维模式和对文化成分处理的方式。”(冯,2008:2)

三、 总结

“一本译作的生命在于能否被主体文化所接受和改造,译者的文化定位在译作的传播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2000:111)的确,这一点在政治因素上反映得淋漓尽致。正如上文所论述的,如果一本译作与政治文化相融,那么便可以取得长久的生命力。但是,如果与政治文化相克,可能在翻译之初便会被扼杀。由古至今,无数的事例都印证了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翻译。从翻译作品的选择到翻译的过程再到翻译作品的省查校对,无不受制于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作为社会文化之一,它对翻译的影响也是社会文化影响翻译的缩影。社会文化举足轻重,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估量。诚然,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两种文化的碰撞,因此,引进外国文献必然会受到译入语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实践以及评估翻译作品时,甚至,在开始翻译实践之前,必须考虑社会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施康强,译或不译的取舍标准——一个个案分析[A].见:金圣华主编.外文中译研究与探讨[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1998:83.

[4]王玉括.译者的选择与主体文化的制约—— 兼评《翻译·文学·文化》[N].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109-111.

[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俞佳艳,上海市,上海海事大学。

猜你喜欢
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作用与本质探析
——兼论对“译者中心”的质疑及回应
英文摘要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新书讯2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汉语新诗英译:理解之殇与译者之任
从《毛泽东选集》英译看译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