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赏识教育是能让学生快乐的走向成功,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开发的教育,非常符合当前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文章基于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实例中,探讨如何赏识教育高效地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学科核心发展;教学运用
赏识教育是学生在老师的关心、尊重下受到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还能收获认知心理、个性发展、情感培养、人际交往、和谐共处等方面人文思想理解与感悟,尤其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时代下,学生个体学习、个性发展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具体从以下几点探讨。
一、 尊重孩子,尊重其阅读感知
尊重孩子,教师需要学会傾听孩子说话,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孩子们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现,尊重孩子的阅读感知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对象当作一起学习的朋友,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教授;要想让孩子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就需要尊重其阅读活动体验,并从其阅读活动中理解其阅读感受。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很多教师都在教学设计中有涉及关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对于刚刚走进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如何在朗读中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妨让学生借助语文相关工具书最先解决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处理这些字词问题;接着就让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自行合理分组,以小组、同桌、个人等形式朗读课文,教师不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不过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巡视,并及时记录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先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需要学习课文中再强调要求。要做到“正确”就是考验学生的拼音拼读能力、发音是否准确,而“流利”就是考验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句子中标点符号的处理如何,什么地方需要短暂停顿,什么地方长停顿,什么地方要有疑问语气等,这些其实就是检验学生在低年级学习或者以前阅读能力的考查。也许一些学生的朗读声音较小,朗读语气不足,甚至还带有小孩子那童真的气息,这个都需要教师认真看待,不能全盘否定,毕竟对于刚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的学生而言,能够与其他学生一起朗读、一起学习就是良好的开端,也是自我学习语文的开始。作为教师而言,针对刚进入中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尊重其阅读感受。
二、 理解孩子,理解其心理所想
理解孩子是赏识教育的主要表现。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教师想不通的,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金色的草地》中,在教学中教师旨在以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的快乐。对于在城区的孩子而言,由于无法接触到类似于课文中描述的真实画面,此时教师就需要仿真模拟创设一个恰当的学习环境,即在教学课件中,播放一段关于金色草地的视频或者一系列教学图片,给学生创设一种恰当、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将学生们的思绪带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当然若有一定的校园周边环境条件,将学校的草坪、公园的草坪等也可以作为课件素材。其实在很多课文学习中,由于学生阅读经验、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不足等现实情况,作为教师就需要创设一个个性鲜明、多元开放、标新立异、和谐自由等学习情境,是学生心理所想的基础。在当前核心素养时代下的今天,语文学习考核的标准不能简单的以分数来衡量,如何将学生的个性发挥出来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以保障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也会充分显示与发展起来。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在三年级很多课文都适合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理解其心理思想,诸如《槐乡的孩子》《小摄影师》《秋天的雨》等课文都可以让全班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需要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鼓励其大胆的想法,教师尽量不能过于“勤劳地”总结学生理解的,否则学生的语文个性能力、语文闪光之处难以挖掘出来。
当然,在赏识教育为教学模式的语文课中,对于教师而言,本来就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利用学生个性的阅读体验、心理感知、阅历经验等综合发挥语文个性发展能力,达到理解课文,升华主题的教学目的。
三、 激励孩子,激励其创新发挥
谈到学习激励,很多教师都在教学经验中有过激励学生的经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正向激励为主,慎用或者少用反向激励。对于刚刚进入中年级的学生,教师不能吝啬其激励措施。例如,在学习《蜜蜂》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赞赏地说“你说得真棒!回答的真好!朗读的声音真响亮!”等。而在朗读完《秋天的雨》课文时,教师不妨说道:“你朗读得真好,声音很不错,若个别句子朗读慢一点就更好!”随着课文的学习,笔者就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练笔,用反向激励方式激励学生,即:“各位孩子们,你们行吗?能不能让老师也看看你们笔下的秋雨是怎样的?”于是学生们自觉地拿出课堂小练本,书写其笔下的“秋雨”是如何美。这种反向激励偶尔运用,也能起到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
另外,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一位中等学生的写作比较细腻,于是笔者将此学生的作文片段念给大家听。当全班学生听完后,就听到一些不屑一顾的杂音,此时笔者来一个反向激励措施,课后作业:“将这次作文描写部分重新写,写得能超过刚才被老师读出的好的,可以免一次作业!”事后,笔者在不断地展示新“作品”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可见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其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四、 小结
赏识教育并不仅是说几句美丽的话,而是需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在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衡.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09(10).
[2] 周薇.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法”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7).
[3] 陈秀清.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8).
作者简介:王玥,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