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自然会话中请求行为的序列结构

2018-05-18 09:16吴亚欣
关键词:会话优先餐厅

吴亚欣,刘 蜀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 引言

请求是日常言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以往语用学对请求的研究主要是从言语行为和面子或礼貌两个方面展开。从言语行为视角对请求的研究主要关注请求行为的适切条件以及以间接方式(比如提问)表达请求时对说话人语用意图的语用推理[1]。面子或礼貌理论则认为请求从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被请求者负面面子的行为,因为它会干涉到被请求者的自由,是请求者把自己的意愿对被请求者所做的不同程度的强加,因此,在执行请求行为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比如使用间接话语等[2]。近年来,会话分析研究对请求行为的关注较多,主要涉及对英语中请求行为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解释[3],从受益和受损程度角度分析英语中请求行为的语言表达、英语中四岁儿童表达请求所用的两种语言方式以及在便利店、手术室、家庭里餐桌前等不同情景中请求行为的言语及非言语表达方式的会话分析研究等[4]。可以看出,现有从语用和会话分析角度对请求行为的研究从语种上看多集中在英语上,从关注点上看则集中在请求行为的语言表达方式上,而对汉语中涉及请求行为的会话的序列组织还鲜有研究。本文采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基于真实发生的语料,对请求行为的会话序列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人们在实施请求行为时的交际规律。

二 会话分析研究方法

会话分析研究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Harvey Sacks及其同事E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提出并发展的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把人们真实互动交际的录音或录像作为其收集观察材料的唯一手段,并对其中的自然会话进行详细的文字和符号转写,包括停顿、拖音、话语重叠等,尽可能把自然会话的细节以书面形式再现。在此基础上,对人们执行不同社会行为的方法进行解释,发现互动交际的规律和秩序。话轮转换、话轮设计、话语修正、序列结构、优先结构等是会话分析研究发现的比较成熟系统的会话机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会话中执行请求行为时的序列结构,在此首先介绍序列结构这一会话机制。

(一)序列结构

会话之于独白的区别在于会话是由两个或多个交际者参与的语言活动,而且不管是由几个人参与,在一个时间点一般只有一个说话人,而其他人则是潜在的接话人。同时,从前一说话人和接话人的话轮的关系上讲,接话人的话轮受其前说话人话轮的限制,随后话轮与其前话轮有条件相关(conditional relevance),这两个相互有关联的话轮在会话分析中被称作“相邻对”(adjacency pairs)。“相邻对”是序列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5]9。

1.相邻对

两个话轮在位置上的相邻和语用意义上的相关这两点还不足以构成相邻对。同时,相邻对还受出现顺序和所属类型的限制。构成相邻对的两个话轮一个只能出现在前,另一个只能出现在后,顺序不能颠倒,出现在前的被称作相邻对前件(first pair part,简称FPP),出现在后的被称作相邻对后件(second pair part,简称SPP)。一个相邻对的前件限制后件并与后件条件相关,后件是前件的反馈与回应,也就是说前件和后件必须属于同一类型[6]64,如:问候—问候、招呼—应答、问题—回答、请求—接受/拒绝、邀请—接受/拒绝等都是日常会话中常见的相邻对。

但真实的会话并不是仅仅由相邻对构成,相邻对只是会话中最简单的基本序列组织。很多情况下,在相邻对的前件出现之前,会有一些和相邻对前件所执行的社会行为相关的话轮出现,为相邻对前件的出现做准备,这些出现在相邻对前件之前并与前件相关的话轮在序列组织中被叫作前扩展(pre-expansion)[6]95,而相对于这一前扩展,这个相邻对被称作根序列(base sequence)。

2.前扩展

前扩展又称作前序列(pre-sequence),可以分为两类:特定前序列(type-specific pre-sequences)与一般前序列(generic pre-sequence)[5]。前者预示特定类型的前件,如:邀请前序列(“晚上有空吗?”)、讲述前序列(“我昨天办了件特糗的事儿”),后者不直接预示任何特定类型前件,而是针对与谈话效果相关的一般特征,如吸引谈话者的注意力或引发谈话者做出回应行为[5]48。下面用两个例子分别对这两类前序列进行说明。

(1)01 Child: Mummy

02 Mon: Yes Dear

03 (2.1)

04 Child: I want a cloth to clean the win-

05 dows[6]101

01行孩子叫妈妈,02行妈妈做出回应。孩子叫妈妈是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以确保妈妈能够注意到自己接下来发出的行为,请求妈妈给他一块布。01-02行就是一般前序列,之所以被称作一般前序列,是因为接下来的话轮所执行的行为不受其影响或限制,可能执行任何社会行为,如请求、邀请、抱怨等。换句话讲,一般前序列对根序列所执行的社会行为不具备投射功能,也就是说,交际参与者无法从一般前序列预测到根序列的行为类型。

(2)01 Cla: Hello

02 Nel: Hi.

03 Cla: Hi.

04 Nel: Whatcha doin’.

05 Cla: Not much

06 Nel: Y’wanna drink?

07 Cla: Yeah.

08 Nel: Okay.[5]30

这个例子是一个电话谈话,01行是招呼,是对电话铃声的回应。02-03行是通过声音识别对方身份后Nel和Cla间的相互问候,这里01-03行就是一般前序列,为会话的进一步展开做身份识别和礼仪上的准备。04行Nel问Cla在做什么,05行Cla回答没做什么。通过这一“问题—回答”相邻对,其目的是确认Cla是否方便,以便决定是否进一步执行根序列的行为。这里,06-07行是根序列,Nel在06行执行的是邀请行为,因此,04-05行是特定前序列,即邀请前序列。特定前序列对其后出现的根序列可能执行的社会行为具有投射功能,这种可能执行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仅指某行为,而是指某一类行为,比如在这个例子中,04-05行的前序列后,根序列也可能执行请求行为,因为请求和邀请这两个行为的成功执行都要以被请求者或被邀请者在时间上方便为前提。本研究关注的前序列就是这类特定前序列,即请求前序列。

除此类出现在相邻对前件之前的前扩展外,在根相邻对的前件和后件之间也可能会插入话轮,把前件和后件在序列位置上分隔开,这些插入到相邻对前件与后件之间的话轮叫中扩展(insert expansion)。

3.中扩展

中扩展虽然位于相邻对前件与后件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会中断前、后件所执行行为的连续性,但不会取消未出现的后件的条件相关性[7]。根据中扩展的话轮在交际上是与相邻对前件相关还是与后件相关,中扩展被分为两类:服务于前件的中扩展(post-firsts)和服务于后件的中扩展(pre-seconds)[6]103。前者主要有一种情况,就是第二说话人针对前件发起的修正及第一说话人所做的修正。后者则与可预期的根相邻对后件相关,是关于后件是执行一个优先的还是非优先的行为*优先结构是会话分析中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根据起始话轮执行的行为或话轮设计两个方面对其回应行为的话轮的评判。比如,从行为角度讲,如果起始行为是请求,则接受是优先行为,拒绝是非优先行为;从话轮设计角度讲,一些话轮设计可以投射它期待的回应,比如“你是学生吧?”可以投射出说话人期待的回答为“是”,这样“是”就是优先结构,而“不是”则是非优先结构。优先结构不是根据说话人的心理所做的判断,而是根据话轮设计的特征所做的区分,优先结构一般简单直接,而非优先结构则较复杂间接[8]。[6]。下面例(3)、例(4)分别是这两类中扩展。

(3)01 Ann: Maybe Rebecca, maybe you

02 can move it,

03 Rebecca: °Move what°.

04 Ann: Move that thing that (’s in

05 the Lock)/(yo-in the door).

06 Rebecca: Okay.[6]103

因为Rebecca不明白02行it所指代的是什么,于是在03行发起会话修正,04-05行Ann完成修正。03-05行是服务于前件的中扩展,它解决的是01-02行(请求根序列前件)Ann用it指代不清的问题,也是Rebecca对Ann的请求选择如何回应的前提。

(4)01 A: May I have a bottle of Mich?

02 B: Are you twenty-one?

03 A: No

04 B: No[6]104

01行A发起请求,是请求相邻对前件,02行B在回应之前,就A的年龄进行询问。在收到A否定回答后(03行),B在04行做出拒绝请求的回应。本例中,02-03行是服务于后件的中扩展,其作用是寻求依据在04行根相邻对后件做出合适的回应。

至此,我们又介绍了序列组织的中扩展。中扩展结束后紧接出现的就是根相邻对的后件。但在很多情况下后件的出现并不是序列的结束,而是在后件之后仍会有与根序列相关的话轮出现,这些话轮被称作后扩展。

4.后扩展

后扩展(post-expansion)可以分为最小后扩展(minimal post-expansion)与非最小后扩展两类(non-minimal post-expansion)[5]。最小后扩展是指在根相邻对后件之后紧随出现的那个话轮,此话轮的出现是为了结束该序列,因此又叫序列结束第三话轮(sequence-closing thirds)[5]118。

(5)55 Dick: Are they leaving today?

56 Deb: I don’t know

57 Dick: O(hh)Ka(h)y[6]107

例(5)中57行的Okay是最小后扩展,结束询问—回答序列。Schegloff[5]认为英语中序列结束第三话轮通常由“oh”“okay”或评价性话语来完成。“oh”表明听话人知识状态的改变[9],“okay”表明接受回应行为,而评价表明根相邻对前件说话人对后件说话人通过后件所做行为的态度[5]124。

与最小后扩展不同,非最小后扩展是在根相邻对后件之后出现的话轮,自身又是另一根相邻对前件,因此,预示其后至少还有一个话论出现,即回应性后件的出现,因此是非最小后扩展,也就是说在根相邻对后件后仍有多于一个话轮出现。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后扩展是最小后扩展还是非最小后扩展,它都属于根序列的一部分[5]。会话的序列组织可以表示如下:

在料液浓度、超滤时间、料液体积流量等参数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研究纯水体积流量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及酶解液体积流速百分比对超滤系统压力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

(二)语料收集

三 汉语普通话会话中请求行为的序列结构

从相邻对的角度看,请求行为是根序列的前件,是起始行为,其后件可能是接受,也可能是拒绝。从交际常识我们知道请求被接受是请求者期望得到的回应行为,相反,请求被拒绝是请求者不期望的回应行为,在会话分析中,接受被称作优先行为,拒绝为非优先行为。如前所述,特定前序列的作用就是为了避免非优先根序列后件的出现。对收集的语料观察分析发现,汉语普通话会话中请求行为的序列结构中通常会有前扩展(或称前序列)出现。

(一)请求序列的前扩展

语料分析发现,在表达请求的话轮出现前,会有一个或多个相邻对先行出现,这些相邻对与请求根序列相关,为根序列前件(即请求)的出现起一定的铺垫作用[11]193。

(6)01 (1.6)

02 A: 喂?

03 (1.0)

04 B: 嗯.

05 A: 你在学校了吧?

07 B: 刚回来,

08 怎么啦?

09 A: 帮我出去打印个东西吧?

这是同学之间的电话谈话,A是打电话者,B是接电话者。在电话谈话中一般是接电话者先说话[12],但这里是打电话者先说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接电话者在接起电话后,没有马上说话,而是一个1.6秒的沉默,打电话者(A)把这个沉默(01行)理解为接电话者因为信号等物理原因未能成功接听电话,违背了电话谈话中第一句话的分配规则(distribution rule for first utterances)[12],所以第一句话由打电话者先发起,执行召唤行为,接电话者(B)在(1.0)秒的沉默后做出了应答(04)行。02和04行是电话谈话开始的召唤—应答相邻对,就是前面提到的一般前扩展,功能是谈话双方确认已获得对方的注意。05行A就B接电话时的所在位置进行询问,0.8秒的沉默之后,B在07行回答A的问题“刚回来”,并询问A来电意图(08行)。05-07行就是前面提到的特定前扩展。通过此前扩展,A对B是否具有完成他打算提出的请求的可能性进行确认。因为此类相邻对一般情况下是请求行为的前扩展,A在06行有0.8秒的停顿,可能是因为B刚从外面回来,听到有被请求可能性,就在给出回应前出现了06行的停顿,而且B的这种心理预期也可以从他在08行的询问中反映出来,还没等A提出请求,B就先询问A发出前扩展的真实意图。于是A在09行提出了请求,也就是前扩展的真实意图。

例(6)中,特定前扩展只涉及两个话轮,但有很多会话中,此类前扩展是在多个话轮完成后,才过渡到请求根序列前件的位置。

(7)01 柳: 吃饭没?

02 石: 没呢.

03 (1.0)

04 柳: 去不去了?

05 石: 去了呀,

06 柳: 去令德勒?

07 石: 哦,那去哪儿呀.

08 柳: 取个:(.)包裹呗.

(令德是餐厅的名字,在这家餐厅楼下是取快递的地方)

在这个例子中,在08行请求根序列出现前,共有01-02、04-05、06-07三个相邻对先行出现,第一个相邻对请求者先问被请求者是否已吃饭,如果是肯定回答,则被请求者已去过餐厅,请求者可能放弃请求,但这里02行是否定回答,所以被请求者仍有去餐厅的可能,于是在03行的停顿后,请求者在04行进一步询问被请求者是否还要去吃饭,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被请求者不去餐厅,请求者也可能放弃请求,但这里05行是肯定回答,所以被请求者仍有去餐厅的可能,但不一定去距离取快递的地方较近的令德餐厅。于是请求者在06行进一步确认被请求者是不是去令德餐厅,被请求者在07行给出肯定答复,至此,请求者才终于在08行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可见,请求序列的前扩展是请求者探询被请求者是否可能以及是否方便提供帮助的序列。这样请求者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的请求遭到拒绝。

特定前扩展在请求序列中较为常见,在60个请求序列中只有4个没有出现特定前扩展,所以此类前扩展的出现概率达到了93%。下面是一个没有特定前扩展的例子:

(8)01 F: °喂,秀荣°?

02 R: 燕飞?

03 F: °诶:°

04 R: °诶::你去图-你去食堂的时候05 给我带个饭吧?°

06 F: 噢,行,一会先回宿舍呀[我还是

07 给你-

08 R: [你还-

09 R: 噢,[好,那回来再说.

10 F: [哦,回去再跟你说哈.

在这个例子中,01行的“喂”是对电话铃声的回应,是相邻对后件,而没有被转写的电话铃声就是召唤—应答相邻对的前件。01行的人称指示(秀荣)是对打电话者的识别。02-03行是又一召唤—应答相邻对。01-03行是一般前扩展,这个例子并没有像例(6)和(7)那样再出现特定前扩展,而是直接在04行提出了请求。但这也是不无原因的。从01和03行F压低声音说话,R意识到F在图书馆,也就是还没有去食堂,而且从06-08行话语重叠的部分可以看出F给R从食堂带饭是经常的事情,因为F和R同时说出了要带的饭的种类,但因为话语重叠,同时因为R又听到了F说她要先回宿舍,R就先放弃话轮,接着F也放弃了话轮,在09行R又接起了话轮。在这个例子中R从01行已经判断出F在图书馆,并根据常识进而判断出F之后要去食堂,所以R没有再使用特定前扩展对让F给自己带饭的方便程度或可能性进行询问。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序列前扩展具有预示某些行为的出现并为这些行为做准备的作用。具体到请求前序列,其作用则是请求者用来探测被请求的物是否可及或被请求者提供帮助或服务的方便性和可能性[6]103。如例(6),请求者询问被请求者接电话时的所处位置,是对被请求者提供帮助的方便性和可能性进行确认。当A确定B在学校时,A确认B方便帮他打印东西,从而发出请求。设想,如果B的回答是不在学校,那么A更大可能则是放弃请求的发起。例(7)中,请求者采用步步为营的方法对被请求者接受请求的可能性与方便程度进行确认。请求者从询问被请求者是否已吃饭,得到否定回答,再询问是否还要去吃饭,得到肯定回答,接着再确认是否去快递点附近的餐厅吃饭,得到肯定回答,此时才发出请求。以上三个环节中,如果任一环节被请求者给出对于取快递不方便的回答,则请求者就可能会放弃请求的发起。前两个环节是对请求接受的可能性进行确认,而后一个环节是对接受请求的方便程度进行确认,因为如果不在快递点附近的餐厅吃饭,被请求者则不方便帮忙取快递。因此,请求的前序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将请求与请求实现的相关条件紧密联系起来。当请求实现的相关条件不存在时,请求者可以选择放弃请求从而避免非优先回应的出现,即降低被拒绝的可能性。

(二)请求序列的中扩展

请求根序列的后件并不总是在前件之后紧接出现。前面提到的中扩展也较常见。构成中扩展的相邻对前件由被请求者发起,一般是询问请求行为的相关细节,为给出拒绝还是接受请求的回应行为寻找依据。

(9)01 A: 喂?

02 B: 嗯.

03 (0.3)

04 A: 在哪了?

06 A: 嗯:::你现在忙不忙,

07 B: 刚睡醒,没啥事儿.怎么了?

08 A: 那啥么,我有个同学找我翻译段

09 文献,我现在在外面有点事

10 么,要不你帮他翻译下?

11 (0.3)

12 B: 呃:::什么内容了?长不长?

13 A: 不长,不长, 就两三百字,我让他

14 发给你你看吧.

15 B: 嗯:::行吧,你让他发我邮箱吧.

16 A: [好的好的.

17 B: [啥时候要了?

18 (0.2)

19 A: 啊:::尽快吧,他也没说.

20 B: 嗯,好吧.

21 A: 嗯,就这.

22 B: 噢(.)拜拜.

01-07行是请求序列的前扩展,其中01-02行是一般前扩展,04-07行是特定前扩展。08-10行是请求相邻对的前件,第11行0.3秒的沉默和第12行起始位置的拖音“呃”都预示接下来的话轮不是优先行为,即接受请求,因为沉默和拖音小品词的使用都是非优先行为的话轮设计特征[8]。12行并非对请求的回应,而是前面所说的服务于后件的中扩展,被请求者B就翻译的内容与长度进行询问,13行A对询问做出了部分回答,只回答了长度,而没有回答是什么内容,15行B尽管答应了请求,但拖音小品词“嗯:::”和“行吧”中小品词“吧”的使用都是非优先行为的话轮设计特征,使得15行的接受行为显得有点勉强。所以,此例中的12-13行,即位于请求根序列前件(08-10行)和后件(15行)之间的相邻对,是服务于后件的中扩展,因为它帮助被请求者弄清楚被请求行为的相关细节,进而决定给出接受还是拒绝请求的相邻对后件。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既出现了服务于前件的中扩展,也出现了服务于后件的中扩展。

(10)01 A: [喂?

02 B: [喂?

03 A: 诶.

04 B: 在哪了?

05 (1.0)

06 A: 宿舍.

07 B: 那你咋?下来拿吧.

08 (1.2)

09 A: 拿啥了?

10 B: 拿那个:::改的论文呀,

11 A: 噢,你改-改好啦?

12 B: 噢.

13 A: 诶, 行,好嘞. [嗯,你等我一下.

14 B: [嗯,那你下来吧.

15 A: 嗯,嗯, 嗯嗯嗯.

16 拜拜.=

17 B: =拜拜.

07行是请求根序列的前件,08行1.2秒的沉默预示着接下来的话轮很可能不是优先行为,即不是对请求的接受。随后出现的09行不是请求根序列的后件,而是对前件的修正,因为A没能完全理解B在07行要她拿什么,所以09行与根序列的前件相关,第10行是修正,09和10行这一相邻对共同构成了服务于前件的中扩展。但紧随其后的11行仍不是请求根序列的后件,而是又一个新的“问题—回答”相邻对的前件,这一相邻对与请求根序列的后件相关,也就是说,B给A的问题是肯定还是否定回答直接关系到请求根序列的后件是接受还是拒绝,所以被称作服务于后件的中扩展。于是当B在12行给A肯定回答后,在13行就出现了请求根序列的后件,即接受请求。

对例(9)和(10)的分析可以显示,服务于前件的中扩展与服务于后件的中扩展在请求序列中各自完成不同的交际任务。服务于前件的中扩展被用来解决请求根序列前件表述不明所产生的理解有关的问题,而服务于后件的中扩展则为被请求者在请求根序列的后件执行优先还是非优先行为收集信息[5]106。

(三)请求序列的后扩展

请求根相邻对后件结束后,序列就可能到达完成状态,即请求行为已经被接受或拒绝,可以发起新的行为。但是,根相邻对后件之后,谈话也可能就前面的序列继续进行,也就是在前文提到的根相邻对后件之后序列的扩展,即后扩展[5]。如果后扩展只有一个话轮,则这一话轮是用以结束这个请求序列,所以被称作序列结束第三话轮,又因为只有一个话轮构成,又被叫作最小后扩展。如下例:

(11)01 L: ((清嗓子))喂:(0.4)在哪儿

02 呢:

03 P: 宿舍:

04 L: 宿舍:你(.)那儿有U盘吗.

05 (0.7)

06 P: U盘?

07 L: 嗯:

08 (0.6)

09 P: 呃::呃多大的.

10 L: 唉呀一点点的=我就是:放(.)

11 几张图片出去打印一下.

12 P: 嗯有呢.

13 L: 行行,我上来找你啊.

14 P: 嗯.

15 (0.4)

16 L: 好的好的.

在这个例子中,01-02行由两个话论构建成分(TCU)组成,“喂”与未转写的电话铃声构成一般前序列。“在哪儿呢”与03行、04行与12行这两组相邻对是请求序列的前扩展,05-11行是第二组相邻对的中扩展。第一组相邻对前件询问被请求者P所在地点,以确认P提供帮助的方便程度;第二组相邻对前件询问P对被请求物(U盘)是否占有,以确认被请求物的可及性,投射根序列前件可能执行的行为是请求行为。如果被请求物不可及,则投射的请求行为可能会不出现,如果被请求物可及,则所投射的请求行为出现。正如13行“我上来找你啊”(亦即我上来找你借U盘)就是在由两组询问—回答相邻对构成的前扩展均得到肯定回答后而发起的请求行为,即在被请求者方便、被请求物可及后发起的请求行为,是请求根序列前件。14行是请求根序列后件,执行了接受行为,之后的16行就是最小后扩展,用于结束请求序列。

与最小后扩展相比,非最小后扩展较为复杂,这是因为在根相邻对后件之后的话轮本身又是新的相邻对的前件,这预示着其后至少还有一个话轮作为其后件进行回应[5]149。非最小后扩展在请求序列中也较常见,如例(8)中06行F在接受了请求后(噢,行),又紧接着告诉R她要在去餐厅前先回宿舍,并询问R是否还带以前那种饭,但在F询问的同时,R也主动告诉F还带以前那种饭,因为这里询问和告知重叠出现,两人又几乎同时放弃话轮,于是就出现了09行R对06行“我一会儿回宿舍呀”部分的回应(“噢”),在汉语中“噢”和英语中的“oh”相似[9],是一个表明知识状态改变的标记,这里就是R原以为F从图书馆直接去餐厅,现在知道F是先要回宿舍,所以决定等F回到宿舍后再说买什么,而F在听到R的“噢”之后,也和R同时说出了回宿舍再说。所以这个例子中的06行“噢,行”之后,一直到10行都是请求序列的非最小后扩展。同样,例(9)的15行“嗯:::行吧”之后“你让他发我邮箱吧”一直到20行也是请求序列非最小后扩展。例(10)的13行“诶,行,好嘞”之后的“嗯,你等我一下”一直到15行也是请求序列的非最小后扩展。

并非所有相邻对之后都有后扩展,在那些相邻对后件不涉及优先结构的序列(例如:你好—你好,再见—再见)中,后件的出现就表明序列的结束[5]115。在以往的会话分析研究中,学者们认为,无论根相邻对后件为优先还是非优先结构,最小后扩展都有可能出现,相邻对的后件以优先结构的形式出现,则该序列为结束相关式序列(closure-relevant),而相邻对的后件以非优先结构的形式出现时,该序列为扩展相关式序列(expansion-relevant)[5]117。但是,本研究的语料分析发现,汉语中的请求序列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序列,不论根相邻对的后件是以优先还是非优先结构的形式出现,其后多会出现后扩展,如例(8)(9)(10),根相邻对后件都是优先回应,即接受请求,但其后依然出现了非最小后扩展。汉语中请求序列的后扩展在优先回应的后件之后一般会出现感谢、询问与请求行为相关的其他细节等序列,在非优先回应之后一般会出现继续请求或被请求者给请求者提供建议等序列。

四 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不是随意、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特定的交际秩序[13]。像请求这样常见的社会行为,即使在平辈之间的会话中,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完成的。从准备发起请求到请求序列完全结束要经过特定的发展路径,也就是本文论述的请求根序列前件之前的前扩展、根序列后件之后的后扩展及根序列前件与后件之间的中扩展,这就是交际秩序的体现。请求作为威胁面子的行为,请求者往往比较谨慎,通过序列的前扩展,请求者对被请求者接受请求的可能性和方便程度进行先行确认,认为被拒绝的风险较低时,才会发起请求,否则就会中止请求。同样,被请求者对请求给出拒绝或接受的回应也同样细心,被请求者会在请求之后通过中扩展对请求的相关细节进行询问,来确定自己该给以何种回应。同时,更有趣的是,在请求根序列后件(即对请求的回应)出现之后,请求序列仍未结束,至少会有一个话轮的最小后扩展出现,来完成结束序列的任务,或者出现更为复杂的非最小后扩展,进一步执行与请求序列相关的其他社会行为。这些发现就是人们交际的常规,是交际秩序的一个例证。

参考文献:

[1]Searle J. Indirect Speech Acts [M]∥ Peter Cole,Morgan. Jerry L.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No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59-82.

[2]Brown P,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Curl T S,Drew P. Contingency and action: a comparison of two forms of requesting [J].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2008,41(2): 129-153.

[4]Drew P,Couper-Kuhlen E.Requesting in Social Interac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4.

[5]Schegloff E A. Sequence Organization in Interaction: A Primer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Sidnell J.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M].Oxford:Wiley-Blackwell, 2010.

[7]Jefferson G.Side Sequences[M]∥Sudnow D.Stud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72: 294-338.

[8]Pomerantz A, Heritage J. Preference[M]∥Sidnell J,Stivers T.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NJ: 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2013: 210-228.

[9]Heritage J. A change-of-state token and aspects of its sequential placement[M]∥Atkinson M,Heritage J.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 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99-345.

[10]于国栋.会话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1]Stivers T. Turn design[M]∥Sidnell J,Stivers T.The Handbook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Oxford:Wiley-Blackwell, 2013: 191-209.

[12]Schegloff E A.Opening sequencing[M]∥Katz J,Aakhus M.Perpetual Cont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Private Talk, Publ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26-385.

[13]Goffman E. Interaction Order: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82 Presidential Addres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1-17.

猜你喜欢
会话优先餐厅
TARENTUM萄木餐厅
LUNAR餐厅
城里的怪餐厅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秀色可餐”的虚拟餐厅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