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理论视域下我国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018-05-18 03:41郭艳红,方志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毕业论文专业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件)明确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上,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1]强化学校体育,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队伍及其专业化程度,尤其是在当前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职前培养作为其专业化的必要准备阶段,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走向岗位之后,专业知识与岗位教学的匹配度较低,适应性与创新性难以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PCK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析,尝试破解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以期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入职后的角色适应和未来专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1 PCK理论的内涵

1.1 PCK的概念及其内涵发展演变

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针对20世纪80年代教师资格制度的缺欠而提出的概念,由此掀起了北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高潮。舒尔曼认为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一种‘缺失的范式’(Missing Paradigm)”。[2]1987年,舒尔曼对PCK的内涵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提出了PCK概念的“三要素”:关于学科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用来表征的策略知识。此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PCK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规范与界定。格罗斯曼(Grossman)在继承舒尔曼PCK理论的核心内容基础上,增加了特定主题教学目的、信念以及课程的知识。[3]科克伦(Cochran)等人从动态角度将PCK的内涵改造为“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其包含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学习情境知识4个方面。”[4]

此外,PCK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呈现各自的特点。有国内学者在对国外多种PCK内涵理解的比较后,认为“PCK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里,基于对学生和特定学科内容的综合理解,选择教学策略表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的知识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5]

1.2 PCK的基本属性

第一,融合性。融合性是PCK的基本属性,也是教师PCK得以形成的前提,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的要求,主动将自身获得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以及教学情境知识等进行“有机融合”,这种“融合”的最终结果便是有利于教师对所教授内容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把握。PCK是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特殊合金,并在具体教学实践或是面向具体学生群体以及具体教学情境下产生和建构出来的,本质上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

第二,转化性。PCK是一种转化的智慧,即教师通过自身的理解、反思等思维方式将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可教的知识和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教学反思是教师形成和发展教师PCK,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最主要的途径。波斯纳(G.J.Posner)曾于1989年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充分证明了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知识的转化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实践性。PCK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智慧,这是PCK最突出的特性。教学实践是PCK产生的源泉,PCK不能脱离实践的土壤而凭空生长,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获取教学方法、学生知识等方面的经验,才能很好的掌握PCK;反之,一旦掌握PCK之后,就能对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很明确的指导意见,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师职前培养中,教学实践应当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学生整个知识学习的课程体系当中,在课堂教学中去实际体会,去建构和发展自身的PCK。

第四,个体性。这是PCK研究最受关注的特性,是教师个体通过不断调试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专业化的智慧,同时融入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内容,形成教师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教学风格,体现自身对本学科专业教学理解的特殊形式。PCK不是通用的模板,每位教师的PCK是不尽相同的,在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不同的教学情境,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

2 PCK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2.1 PCK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的世界性课题,一般是指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质、专业水平和教师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人士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一般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入职后从“新手型”走向“专家型”的过程。在教师加强知识学习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PCK始终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专家型教师的重要特征。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身体力行,要运用身体来验证和说明知识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以及如何操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懂得本学科知识,还要会用身体表达解释本学科知识,而且更需要大量的身体实践来总结经验,这也是PCK的经验积累过程。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更需要依据PCK理论作指导,并树立一种终身发展PCK的理念,正如“自适性专家”原理[6]所示,它体现了PCK是教师个体从“新手型”转向“专家型”的必经通道(见图1)。PCK正是在时间的推移下从“创新型程度”和“程序化的程度”两条路径延展中形成的。而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以体育学科为例,前者取决于对各运动项目的竞技规则、技巧等课堂知识的熟练程度,后者取决于对竞技规则、技巧等课堂知识的改革与创新程度。二者相互依存,若只有前者在延伸,则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水平上保持原地踏步;若只有后者在延伸,则体育教师所做调试不能找到检验的根基,创新所带来的结果与影响将无法估量。

图1 “自适性专家”模型

Figure1Themodelof"self-adaptiveexpert"

2.2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从PCK的4个基本属性来看,当前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PCK理论课程缺失,学生没有形成PCK的概念和发展自身PCK的意识。而在最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有关PCK的知识和水平要求,但据了解,我国当前尚无开设有关PCK课程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课程构建应以体育教学目的、体育课程相关知识、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中有关学生理解的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知识等若干要素为抓手,帮助学生理解以教学为本质的终极目的。[7-8]另外,学生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不被重视,甚至忽视。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灌输,认为这样就可以做一名合格体育教师,未能教会学生如何获得有关“学生的知识”,即如何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地教学,而这正是PCK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提高自身知识转化率的基本要求。

第二,缺少案例教学,制约了学生PCK的形成。当前,大部分体育院校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仍然在教室内完成教学,学生无法感受具体的教学情境和中小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致使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分离,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相割裂,没有将PCK的实践理念贯通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三,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影响了学生PCK的发展。很多体育院校的实习见习都安排在大四阶段,且仅仅两个月时间,基本是简单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很难有机会走上课堂开展实践教学。这种安排忽视了PCK的实践性特点,没有将实践教育贯穿体育教师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影响了各种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与转化,严重限制了学生PCK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实践教学反思形式化,学位论文学术化,限制了学生PCK水平的提升。前述已提到,教学反思是教师PCK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关键,没有教学反思的实践教学就是程序性重复,对教学效果提升没有帮助。按现有各体育院校的实习实践安排,基本是交一份实习总结就可以,缺乏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对实践教学的反思没有深入下去,也无法发现和提炼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导致学位论文必然偏学术化,与实践教学脱节,造成体育教师入职后难以适应教学岗位的现象,也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师职后的专业化发展。

3 破解当前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问题的路径选择

3.1 改革阶梯式教育模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体育教师整个培养过程

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单一型”到“专门型”再到“复合型”的路径演变,但始终没有解决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问题,其培养模式基本是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教育与毕业设计按学年阶梯式地依次排开。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各类知识之间的割裂,不能有效融合,不利于PCK的形成。

因此,从PCK的视角,体育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智慧型”体育教师,即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勤于反思教学、善于融通各类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笔者依据PCK的融合性、转化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基本属性,试图改革传统的阶梯式教育模式,构建“智慧型”体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重点将实践教育贯穿体育教师培养的整个过程,并强调在不同学习阶段将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教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心特点和中小学教学实际情景相结合(图2)。

图2 “智慧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Figure2Thetrainingmodeof"smarttype"physicaleducationteacher

该模式共分2个模块,即课程模块和辅助模块,课程模块又分为通识教育、实践教育、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PCK知识5个小模块;辅助模块包括设计和编写PCK教材、提供支教锻炼机会、切实发挥校内外双导师作用和倡导毕业论文的实践导向4个小模块。需要强调的是,在课程模块的每一小模块学习内容中都设计了4个学段,分别对应了本科4个年级,各个学段之间承接紧密,相辅相成。在通识教育模块中,除了政治、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之外,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了通识教育知识和就业指导类知识等相关课程;在实践教育模块中,强调了实践教育要贯穿4年整个培养过程,突出了教学活动和毕业论文的实践导向的重要性;在教学知识和PCK知识模块中,突出安排了学生知识的课程和对实践教学的反思,以及课堂教学的设计等内容。

依据PCK的基本属性,该模式致力于将学科知识课程与教学法知识课程同时开设,同时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各类知识的有效融合;另外,将通识教育知识分散到各个学段学习,也有利于促进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转化吸收;再有,将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体现了实践在PCK形成中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后,通过设计PCK知识课程、案例教学、支教锻炼、研讨交流、教学反思和实践导向的毕业论文等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在促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与反思的同时,融入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价值观等内容,从而有利于形成个人的PCK,为职后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加强PCK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倡导案例教学

由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没有PCK内容,所以应组织教师设计和编写体育学科的PCK教材。PCK教材就是有关PCK的概念、内涵等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与教师知识、教师专业化相关内容的教学用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完成:一是召开经验丰富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座谈会,广泛听取关于PCK教材内容、形式、目标及相关要求等意见,并将其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来源;二是召开中小学“新手型”体育教师座谈会,征求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PCK理论学习和运用的建议;三是召开实习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意见和建议。此外,PCK教材还应包含案例、经验与创新部分内容。案例部分主要搜集不同课堂上各运动技巧的授课过程,反思各知识点与案例的关联与差异;经验部分主要来自一线体育教师的座谈或手记,因而要定期做大范围的调研与文献搜集,并与技巧部分对应;创新部分主要针对课程设计,包括整体设计与课时安排、游戏设计、技巧讲解、场地布置选择、学生组织调配的创新等。此部分可进行大胆的创新,如具有时代性的真人秀节目、体育游戏等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课的学习乐趣。

案例教学是教师培养和教学法知识学习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确立PCK的概念,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接触和学习PCK的重要途径。体育学科教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依靠教师的身体语言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来共同完成,而不能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单纯地接受纯理论和文本知识的灌输。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身的主动性,有利于其从具体情境中认知和内化PCK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因此必须倡导案例教学方式。

3.3 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支教活动

实践性是PCK最突出的特性,应切实发挥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必须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在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即在校内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负责学生专业发展之外,再聘任一名中小学体育学科骨干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共同担任学生导师的一种教育模式,并通过相关制度明确校外导师聘任的条件、职责内容、具体要求,以及相应的待遇和权利。校内导师主要在学生学业、科研、学科竞赛、素质培养方面给予指导;校外兼职导师则在实习见习、社会实践、职业发展、社会能力培养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聘任校外兼职导师,也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条件。

实践教学是促进教师各类知识融合,促进教师PCK形成最有效的途径,应高度重视并系统规划。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应不间断地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延长和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周期。[9]因此,应将在大城市中小学的实习见习和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支教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城市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比较规范,是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的最佳选择,但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不多,实习见习时间过长也容易使实习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到偏远贫困地区支教,既切实锻炼了学生,又支援了贫困地区的体育教育事业。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和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比较缺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支教活动来缓解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而且,在当地学生体育知识较贫乏和教学条件较差的情境下,更容易激发实习生的教学责任感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支教实习期间,实习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反思体育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反思如何教好一堂课。因此,支教活动也更容易让实习生从实践教学中发现、提炼问题,并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支教经历对于体育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3.4 强化教学反思,倡导毕业论文的实践导向

PCK作为一种转化的智慧,是教师个人的经验总结,需要教师通过对实践教学不断地反思,并在多次的实践——反思——实践之后,才能逐渐形成具有教师自身个性特征的PCK。对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应是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既难以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新的思想,又不能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研究,一直处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尴尬中。实际上,只加强学科知识学习根本无法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运用和检验学科知识,才会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形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化自己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从而形成自身的PCK。

在毕业论文的标准和要求上,首先应明确学位论文的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而非学术化导向,要求学生要在实践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其次,要切实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协助学生找到真问题并深入研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深化对体育教学的理解,以达到重构其自身PCK的目的,从而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第三,对于流于形式、假问题的学生毕业论文,导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尽量避免在毕业答辩时被否决。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首先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必须着眼于解决中小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对实践教学的反思,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一审、二审和三审等环节,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然后才能进行毕业答辩。

总之,发展PCK是教师专业化的最佳路径,应从PCK的基本属性重新审视当前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如改革阶梯式教育模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体育教师培养的整个过程,加强PCK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倡导案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支教活动,强化教学反思、倡导毕业论文的实践导向等路径,以解决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体育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2016-05-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 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 th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02):4-14.

[3] GROSSMAN P L.A stuy in contrast: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9,40(5):24-31.

[4] COCHRAN K F,OTHERS A.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2, 44(4):263-272.

[5] 解书,马云鹏,李秀玲.国外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6),59-68.

[6] SCHWARTZ, D L, BRANSFORD J D, SEARS D. Transfer of learning from a modern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M].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5:1-51.

[7] 张晓玲,张庆文.PE-PCK:提升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基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1):85-89.

[8] 杨红英,林丽.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2):212-217.

[9] 杨冰,彭国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模式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8):78-80.

Abstract

Taking the pre-service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PCK guidance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E teachers by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properties of the PCK theory. The paper further examines the main problems in current pre-service cultivation of PE teachers in China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PCK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pathways, which include:changing the conventional mode of ladder education; ensuring that practice education impenetrates the whol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PE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CK theory and advocating case-based and practice teaching; actively carrying out teaching-support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in thesis prepar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ese pathways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PE teachers lack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in the pre-service cultivation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E teachers at work.

Keywords:PCK,physicaleducationteacher,teacherprofessionalization,pre-servicecultivation,teaching

CLCnumber:G807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8)02-0116-05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毕业论文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