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城镇化理论基本思想及当代价值

2018-05-16 10:21仲德涛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城镇化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镇化做出过许多经典的论述,主要包括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带动论、绿色化发展论、城乡和谐论以及以人为本论等,这些理论都是研究城镇化的宝贵财富,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城镇化;丰富内涵;当代价值

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城镇化理论为指导,坚持“四化”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 馬克思恩格斯城镇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镇化理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带动论、绿色化发展论、城乡和谐论以及以人为本论等内容。

1.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产业发展的为城镇化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首先,城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实现产业化后,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才能为城镇居民和城镇化发展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因为只有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到不仅仅能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基本生活之后,使剩余产品成为可能。只有产生农业剩余,其他产业及社会事业才能发展起来。城镇化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也是从根本上依赖农业的发展。其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和城镇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要满足这种劳动力的需求,就必须从农业中不断转移劳动力,进而支撑城镇化发展。最后,农业发展会带来农民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就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微观经济基础和坚实的市场需求,这样能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第二,工业化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核心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产业革命的出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现代的机器大工业要求劳动者集中起来进行分工合作,进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现代工业要求劳动者集中劳动必然会带来劳动者大量集中居住在工厂旁边,这样就产生了村镇。而在村镇居住的工人会产生其他生活的需求,导致服务于广大劳动者的面包师、手工业者、鞋匠、裁缝、木匠、泥瓦匠都搬到村镇来居住,这样村镇就变成了城市, 城镇化就逐减产生和发展起来。这表明,由于大工业的生产的集中要求工人居住的集中,工人居住的集中产生工人需求的集中,这些生产、居住和需求的集中,引起人口在城镇集中,进而推动城镇化发展。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如果说城镇化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是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带动的结果,那个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主要是靠第三产业的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城镇就业人口,增加城镇的宜居程度,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从而使其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后续动力。马克思指出,城市工业的发展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工业商品实现其价值,这就需要商业作为媒介,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的。

2. 绿色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与周围的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恩格斯也指出,我们与其他动物都一样,也是自然的产物,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来自于自然,我们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我们与其他动物相比的优势就是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们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然而,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恩格斯还指出,人类不要认为可以超越自然的限制来到达改造自然的目的,每一次所谓对自然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因为人类每次对自然的胜利好像都达到了人类最初的效果,但是最后往往会产生预料之外的、意想不到的结果。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这些结果又往往把先前取得的效果对冲消除掉。因此,人类的任何社会生产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为指导,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镇化建设也是如此。

城镇化进程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统一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城镇化的进程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这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城镇化的生态问题,他指出城镇化促进人口和产业等向城市集中,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这种集中会破坏人与自然原来和谐的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使土地等自然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进而导致城镇化的不可持续发展。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了英国这样的城镇化造成泰晤士河的污染,进而影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泰晤士河的污染会对伦敦市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伦敦市民的精神面貌,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它无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破坏生态环境纯粹自发形成。恩格斯也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他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他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态问题,必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融合发展。

3. 城乡和谐是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和谐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未来社会,农业和工业的区别仅仅是劳动的分工和产业的分工,而不是阶级对立和城乡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会逐渐产生消除城乡对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城乡和谐的目标是最终能够实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过程,它的实现是建立在许多物质前提基础之上的。因此,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清醒认识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要充分认识我国推进城镇化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按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城乡和谐,必须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让农村与城市共享城镇化的成果,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马克思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交通方式的发展,逐步加强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来逐渐消除城乡分工,实现城乡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共享,让城乡逐渐共享发展成果。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它不仅仅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乡村空间转变为城市、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的城镇化,而且是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城鎮化,这个城镇化涉及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空间景观、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包括经济、人口、社会、科技、生态、文化、观念乃至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等在内的诸多因素均由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演变为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

4.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关键与核心。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树立“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思想,把"人"的城镇化作为城镇化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这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城镇化能使农村和农业人口从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改变过去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生活和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现代化。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就要改变过去认为“城镇化就是城镇建设”的错误观点,改变过去城镇化那种只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做法,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如何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马克思指出,农业革命首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广大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走向村镇和城市,在村镇和城市里去寻找栖身之所。可见,农业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是推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关键因素。同时,恩格斯也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大军,同时也会提高工人的工资,因此,农民会从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离开,去城镇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可见,工业的进步也是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因素。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来说明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方式。

二、 马克思恩格斯城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时代,原有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现有城镇化中进程的问题出现叠加效应。而要解决城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满足城镇化的新要求,客观需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城镇化理论为指导,实现发展转型,探索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1. 以经济为基础,精心培育城镇基因的成长。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水平。要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城镇化理论为指导,注重发展生产力,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三去一降一补”为着力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壮大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三是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注重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就业能力高、带动示范性强、具有广大发展前景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2. 以生态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指出,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建的城市要让大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是以绿色发展理念带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通过认真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将生态文明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核心内容,坚持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是以绿色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着力发展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业,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信息技术产业,着力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尽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用绿色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四化”协调发展的实现,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是以绿色制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制度建设,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和制度设计中,建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补偿机制,明确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在推进绿色城镇化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监督机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督和管理,明确和压实各级环境监督部门的责任,实现生态环境监督全覆盖。

3. 以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有利于促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有利于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和谐发展。

一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合理布局城乡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使农民进入城镇后享受均等化的公共优质资源,并积极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城镇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协调发展,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二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城乡电力、通信、水利、燃气等基础设施,促进基础设施向周边小城镇和农村延伸。

4. 以“人”为核心,不断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明确检验城镇化的效果要坚持人民标准;同时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尊重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一是要坚持人民为出发点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因此,在制定新型城镇化政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这个出发点,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在城镇化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是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的理念。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最终的依靠力量还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三是要坚持人民的衡量标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人民的衡量标准。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效果如何,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衡量城镇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坚持人民的衡量标准,才能使新型城镇化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要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核心,必须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促城”、“以业兴城”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让广大农民工有序向城镇转移;不断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民工拥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和发展权;不断通过包容性改革,让广大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具有同等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最终实现农民工城镇化。

三、 结束语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到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亿,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存在城市粗放式扩张、城乡差距严重、生态环境条件恶化、经济结构升级乏力、農业现代化滞后、城市规划不完善等问题。

在未来的10年~20年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后半段,原有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现有城镇化中进程的问题出现叠加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应对的。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就必须认真分析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镇化的理论观点,坚持发展生产力,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实现绿色化发展;坚持城乡协调,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曹钢,曹大勇,何磊.论马克思的城市发展思想与国际城镇化百年革命──兼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创新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 谢菲.马克思恩格斯城市思想及其现代演变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3] 何增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观点述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

[4] 陈伟东,张大维.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

[5] 李阳.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发展理论研究[D].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学位论文,2013.

[6] 屈婷.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城市化道路[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仲德涛(1981-),男,汉族,山东省即墨市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生,中共漯河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8-01-11。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