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标准的制定

2018-05-16 08:35陈俊英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机械类课程内容机械制图

陈俊英

一、制定中职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1.中职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中职学校学制由原先“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一项要求。

2.机械类专业发展的需要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门类很多,工科中职学校一般都有数控专业、模具专业和机电技术一体化专业,这些专业都是第一学年(分两学期授课)开设这门课程。目前《机械制图》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不论是传统教材还是任务驱动教材,内容都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够明确。对于各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言,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體现“够用”和“实用”。由于现在中职学校为强化实训教学,减少了基础课程教学课时,教《机械制图》课的教师普遍觉得目前专业标准规定的课时不够,教师会根据自己对企业生产要求的理解和学生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处理。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处理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被打了折扣。

3.因材施教的需要

中职学校是没有入学门槛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上若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教学要求,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教育提倡因材施教,要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就应制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效果。

二、制定中职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

1.课程标准要突出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今后实际工作所需的岗位工作能力,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内容等课程要素都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培养要求。在编制课程标准之前,课程编制成员就目前机械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机械类专业岗位(群)进行调研,了解《机械制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知识领域要求、职业技能要求及职业素养要求,并从国家职业标准对本专业职业能力提出的要求中分解出与机械制图课程相关的知识要求及技能要求,作为课程标准编制的指导思想。寻求教育与就业、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标准的职业性。

2.课程标准要突出实用性

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级操作工人,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根据是否符合企业的工作需要来衡量。所以课程标准编制人员除了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的专业教师组成,还应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将企业的需求和实践经验引入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标准的实用性。

课程标准的实用性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对接上,还表现在学生的对接上。中职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时都以中级工标准要求学生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编制课程标准要参照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要求,编制三个层次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又能满足基础好的学生。

3.课程标准要突出先进性

面对“工业4.0”“中国制造”等环境的变革、知识与技术的更新,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课程标准要体现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实际,力求反映机械制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课程标准要体现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制图相关技术标准,在编制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国家职业资格最新标准的有关内容融入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更贴近机械专业未来发展需要。

4.课程标准要突出整体性

专业教学标准是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各方面的整体性规定,是学校全面展开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课程标准要以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要体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要处理好各相关课程内容上的逻辑递进关系和结构关系,注意与各课程相互协调与衔接,避免交叉与脱节。

三、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

1.明确课程标准的适用对象

只有明确所编制的课程标准适用对象的特点,课程标准才有针对性,才能符合专业特点及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标准适用于中职数控专业、模具专业和机电技术专业等机械类专业。

2.准确界定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是阐明课程类型、地位、功能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类似一张家居装修施工图中每个房间的功用说明。课程性质界定正确与否,影响课程标准的合理性及适用性。

中职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性质可定为:本课程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启蒙课程,为提高学生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实训课学习打下基础。

3.确定科学的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是对一门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结构编排及教学实施的原则性构思,是编制课程标准的引线。

中职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图》设计思路是以机械加工制造类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机械制图》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系,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4.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把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要求的重要环节,开发出明确清晰、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对课程标准的编制十分重要。课程目标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程目标指向性要强,一般要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能够引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并能以此作为标尺检测学习结果。

确定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教学目标要根据到企业进行调研的结果,并广泛听取专业教师和企(行)业专家的意见,遵循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以“必需、实用、可行”原则构建符合学生专业岗位要求的三维目标。例如,知识目标为:①能描述国家制图标准的有关规定;②能描述正投影基础概念,理解正投影作图原理和方法;③能描述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理解各种方法的画法要求;④能描述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特殊表达,理解其规定画法;⑤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

5.精心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实质是该门课程规定学生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并达到什么能力要求。这部分是课程标准制定的重要内容。

根据企业调研,了解专业岗位(群)的需求,参照模具、数控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科学分析,选择实际机械产品为教学载体。将理论与实际生产案例结合,完善教学内容,构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真实产品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让教学与生产实际更接近。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课程内容,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四、中职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1.教材建议

为了适应课程标准,选用或编写的教材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的课程设计思想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中级工机械制图的相关要求;教材要以工作任务的教学形式为主线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应符合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实际,体现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制图标准。同时考虑中职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教材应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

2.教学建议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要努力创建岗位工作活动情境,以识读一张典型零件图为一个学习任务,教师根据每个学习任务编制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机械图样的识读和绘制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如安全意识、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及合作意识等。

3.教学评价建议

为了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具备如下的特点:第一是关注评价的多样性,将学生考勤、分组讨论情况、课堂提问、学生作业、技能考核及理论考试成绩等纳入考核。第二是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意识的考核。第三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在知识和技能考评时以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依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学生可以选择各层次的考试。

五、结束语

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涉及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这需要中职学校密切联系社会,关注机械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编制的课程标准要与时俱进,才能使课程标准具有时代性,从而更有效地为中职学校机械制图教学提供依據。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机械类课程内容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实践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研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基于职业院校《机械制图》的创新方法研究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