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墨法意象的文化阐释

2018-05-16 02:45冯秀廷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墨法墨色道家

冯秀廷

书法从来不是按任何宗教教义或任何学派学说进行一一对应地发展变化的,书法的墨法意象同样如此。然不可否认,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知、书学思想在人们对书法墨法意象认识、审美效果的评判中,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哲学审美思想潜意识的深深烙印。故本文的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墨法意象的影响正是基于此前提而进行论说。

杨锁强教授在《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一文中指出:“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支柱,在审美理想、审美方式、审美心态和审美特征上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虽然儒释道三家的审美理想、审美方式、审美心态及审美特征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要达到一个和谐准则。那么书法墨法意象与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支柱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内在契合之处呢?下面分别举出案例并作比较分析。

一、中国书法墨法的儒家文化意象

儒家文化思想历经了先秦儒家的孔子天、命与仁、刚健、礼思想,孟子的仁政与性善论,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其中不乏某些糟粕,如官本位思想、性恶论等,但经过历史的洗涤,取其精华最终凝结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主干内容,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刚毅自强、群体观念与中庸思想,崇尚正道、气节,求实务实、自强不息,贵和持中、谦虚包容,这些思想贯穿于社会政治、道德伦常以及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而这些思想幻化在书法艺术作品中便形成了与文化思想相适应的审美理念与审美法则,即中庸致和、温柔敦厚、浑融含蓄、充实沉郁、文质彬彬、典雅遒劲……。

儒家一个重要的思想便是中庸。孔子在《论语》中讲《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文质彬彬,讲过犹不及,讲中和之美。具体到书法的墨法意象中,便是中庸合度,枯而不干、焦而不燥,温而不厉,威而不猛,不激不历的意象。我们可以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观察到墨法与此种意象的对应关系。从开篇第一字起至整片结束,虽然跌宕起伏,但仍然在理性的控制范围内,墨法本身的变化相对较小,没有墨色浓淡或是涨墨枯笔的极端,而是大体上保持着相对的中和意象。《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作品里面变化幅度较大,变量较丰富的作品,其他如《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更是体现出中庸合度之美。在墨法上除了书体的影响之外,依然保持了文质彬彬的审美规范。正所谓其书作中内容“藏愤激于悲痛之中,所谓言哀已叹者也”。

儒家人格特征正大弘毅,这是表现在书法上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儒家的正统和“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担当与进取精神,使得儒家的处世刚正而正大。这一点体现在楷书墨法意象表现中尤为明显。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在温柔敦厚之外儒家的雄强与厚重也是儒家的重要审美典范,这就要求墨浓而醇厚,且不失筋骨,呈现出一种浑厚华滋、充实崇高的墨韵之气。

二、中国书法墨法的释家文化意象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六祖坛经》

“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从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虔豁之中,能生万物也。夫人之所滞,滞有杀有。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

——《名僧传抄》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陆,其佛教文化思想即人们所说的释家文化思想很快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之中。释家文化思想尤为讲究“禅定”“禅悟”“顿悟”,以这种恬淡自然的“无碍”修行方式全身心从事物中体验人的清净本性,追求幽深、清远、淡薄、宁静的意趣。从书法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诸如怀素、智果、怀仁等佛禅高僧,亦有诸如黄庭坚、董其昌之类对佛禅有精深入研究或好与僧人交往的书法家,其思想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艺术。一些文人士大夫甚至脱离仕途归隐山林,一方面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心态深刻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性格,另一方面他们寄情山水,以禅论诗,以禅论画,以禅论书,形成一种追求超脱、潇洒、恬淡、自由独特的审美态式,表现在书画墨韵之中便是一种清、孤、虚灵、荒寒、淡远的意境。

明代董其昌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观其行书《行书宋之问书》卷,通篇用墨以淡墨为主,加之疏朗的章法布白,率意之中不失秀色,清代王文治在其《論书绝句》中赞其作品实乃神品,笔墨空元有灵性。观其整体墨韵呈现出一种潇洒飘逸、玄远空灵之气,这种情怀与释家超脱自然、潇洒自由的心态完全契合。

三、中国书法墨法的道家文化意象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云“道法自然”,“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就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天然、自然而然。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崇尚“自然”,顺应阴阳的自然观,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这在书法中的体现比比皆是。

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通篇文章内容洋洋洒洒,书写亦流落自然,其中用笔精致却不拘束,观其墨法,虽通篇墨色没有如王铎书法中那般涨墨种种,但仔细视之,墨法过渡又是非常自然,墨随笔落,轻重皆由笔的自然挥运而就,即便有内容写错处也丝毫没有影响当时的书写兴致,而是在原错误字上加重改写,随着情感的升华,墨色亦渐趋酣畅淋漓,加之后面几处改写及

涂画之处,通篇看来,不见一丝拘束、造作之感,反而凭增几分自然天成、潇洒流落的墨韵之致。

另外,书法墨法意象中的变与化与道家文化思想之易变思想也十分契合。变与化不可分开而语,变而化之,如同“变通”一词,变而通之,正如道家文化的易变思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书法墨法意象的形成即是由变到化的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位移,墨色即墨与水调和中量变的过程,也是墨色的一个渐变过程,亦如大自然中颜色的变化过程一样。一年四季的草木颜色变化,草木经过四季的变幻而相应地出现青—绿—黄—土黄;一年中瓜果由青涩到金黄再到深黄的变化;一天当中天色由暗到明再到暗的渐变过渡,从日出到到日落太阳的颜色从早晨的红色到中午的白色,再到下午的橘红色的渐近变幻……。这些都是自然界中颜色的渐进变化,其变化道理和书法墨法意象中墨色的渐进变化相一致。书法墨法意象亦是由一组或两组或若干个浓、淡、干、湿、焦、润等墨色的渐进变化过程组合而成。只不过每两组渐变过程的衔接处又会形成反差大、对比鲜明的突变墨色意象现象,它是两极的一个转换结点,物极必反又实则是质变的同意表述,恰如世间人情世故的冷暖曲直一般戛然变化。这些变量造成冲突或者矛盾(即“变”),然而几组冲突或者矛盾组合在一起则又形成了大和谐(即“化”),正如道家思想所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猜你喜欢
墨法墨色道家
写意青蛙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渴望
胶印机墨色智能控制技术盘点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