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概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老年患者占总比例的50%以上[1],肾脏为血压调节的重要组织,当患者血压呈较高范围时,其尿素水平上升,使得患者肾脏受损,危及生命[2],故临床中予以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及时、科学的诊断尤为重要。本研究依据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分级予以尿常规四项诊断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资料:本院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且将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除,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为(70.76±7.21)岁,病程3~26年,平均病程为(15.23±3.21)年,其中高血压Ⅰ级32例,高血压Ⅱ级30例,高血压Ⅲ级28例。
1.2 方法:上述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身高、体质量、心率及高血压史予以记录,并予以尿液常规检查,检查前3 d告知患者禁止摄入咖啡、浓茶,其进食以清淡为主,并向其检查的方法及目的[3],采取全自动生化仪(厂商:美国贝克曼;型号:AU5800)对其UTP(24 h尿蛋白定量)、β2-MG(尿β2微球蛋白)、NA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及mALB(尿微量白蛋白)的浓度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2组不同等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UTP(24 h尿蛋白定量)、β2-MG(尿β2微球蛋白)、NA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及mALB(尿微量白蛋白)的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不同等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UTP(24 h尿蛋白定量)、β2-MG(尿β2微球蛋白)、NA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及mALB(尿微量白蛋白)的浓度为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不同等级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经检测后各项指标差异明显,统计学具有意义。
不同层级间高血压患者的各项尿常规指标均不同,且随着血压的升高、其各项指标均呈不断升高趋势,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不同层级间高血压患者的各项尿常规指标(n,±s)
表1 对比不同层级间高血压患者的各项尿常规指标(n,±s)
I级 32 0.24±0.05 174.45±24.14 2.88±1.06 9.40±2.13 II级 30 0.45±0.13 381.87±45.56 4.22±1.34 29.95±9.04 III级 28 0.80±0.19 1215.23±90.45 6.89±2.56 67.67±2.45
大量研究表明[4],高血压及肾损害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尤其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征导致肾脏于高压内环境下加剧,相关报道表明[5],老年高血压肾病为导致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因素,其肾小球滤过率<50%时,其CRE发生变化,故导致早期诊断机会丢失,相对的促使了疾病的进展。
白蛋白为存在于循环系统血液中的蛋白质,于正常生理状态下,仅有微量白蛋白于尿液中排出,当生理状态失衡时,其白蛋白经肾脏排泄的量增加,使得尿液中白蛋白水平急剧升高,故24 h尿蛋白测定对于早期肾损伤的测定较为敏感,可反应出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及肾脏病变,β2-MG为小分子量血浆蛋白,可渗透肾小球毛细管,于正常生理条件下于肾小管内重吸收,当血液中β2-MG水平高值时,亦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可作为测定肾小球滤过远端肾小管重吸收较为敏感的指标,其mALB为酸性水解酶,聚集于前列腺及肾近曲小管,当肾损伤时,其尿液中mALB活性较高。本文研究数据显示,不同层级间高血压患者的各项尿常规指标均不同,且随着血压的升高、其各项指标均呈不断升高趋势,P<0.05,表明肾组织的损害与患者机体内高压程度具有密切关联,肾血管壁于高压环境下产生不利的生理现象,当受压越高时,且损害程度越高。
综上所述,予以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尿常规四项监测的效果显著,且血压严重程度与各指标浓度呈正比,临床中可通过对肾功能进行早期的诊断,且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巍.尿常规检验中常用四项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34):96-97.
[2] 曾作兵,魏伟华,张锦鹏.老年高血压患者尿常规检测中四项指标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7):136-137.
[3] 刘影.H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5):704-705.
[4] 冯海霞.中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与静息心率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8):885-886.
[5] 冯莉.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24h动态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