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子的德育思想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重点在于对人格的培养塑造,以性本善为基础,培养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的是因材施教,自我反省,环境影响等。这种教育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我国高校思政教学。
关键词:孟子 德育 反求诸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34-01
1 孟子的德育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另一个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儒家思想建立在孔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孟子的德育思想以人本善为基础,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善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一样,都是人的天性,这种特性是人与非人的区别,但在生活中会随着物质的诱惑而消失,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保持。
孟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仁德、义德、礼德和智德的培养,这四种德是建立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之上的。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同情心,爱心,还有分辨能力,知道哪些是善,哪些是恶,什么该坚持,什么该反对。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格。
孟子说的人格和孔子一样,是有责任感,有追求的。追求目标是为大多数谋利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明确的信念,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奋斗,遇到挫折也不放弃。孟子将人格追求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大丈夫、君子和圣人,这三个层次的共同特点是对信念的执着,他认为圣人是尧舜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普通人很难达到。但可以成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穷不能移”的大丈夫,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君子。
2 孟子的德育教育方式
在培养人格方面,孟子主张通过三种方式,分别是“自我内省”、“教化使然”、“环境熏陶”。
“自我内省”包括“修真养性”、“尚志养气”和“反求诸己”。
“修真养性”首先要学会“寡欲”,抵制外界的诱惑,才能保持人的天性。“尚志养气”中的“尚志”是树立目标,养气则是培养坚定的意志。
“反求诸己”是对自己进行反思,“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无论是对待别人,还是管理别人,别人不领情的时候,不要埋怨别人,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哪里做错了,有没有管理别人的能力?这样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会从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
“教化使然”是关于教师的,孟子认为道德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为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在教育中,教師本身的道德素质很重要,身教比言传更有用,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
环境熏陶主要是家庭和生活氛围,在家庭中,父母兄长要用自己的言行给子弟做榜样,无论孩子先天性格如何,也不能放弃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
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质,和家庭,和周边的生活环境都有关,如果周边人都是好吃懒做,没有同情心的人,也容易对孩子形成影响。反之,周边的人热情善良,乐于助人,也会影响孩子朝着这方面发展。
孟子认为人格的形成和经受挫折有关,古代很多人,由于经历过逆境,因此性格更加成熟,像管仲、百里奚、孙叔敖等人就是这样。因为经历过逆境,心理承受力强,在考虑问题时,可以从多角度思考,能对事件不同结果做出预想。
3 孟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
3.1 孟子德育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孟子德育思想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同情心和怜悯心、羞耻感、礼让和辨别是非能力。
今天的思政教学中只强调学生要有责任心、要爱国,但忽视了责任心的培方式,责任心来自天生的善良,只有具备同情心,对自己的亲人充满爱,对社会上的弱小充满同情和怜悯,才能培养责任心,辞让之心和恻隐之心是关联的,有了恻隐之心,才会有辞让之心。
责任心要从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从家人到外人,因为爱别人,才会想到为他人付出。这样才能有担当。但目前,我国很多家庭很少教育孩子尊老,对外人要友好,总是站在“不能吃亏,不能受人欺负”的角度教育,结果形成人人自私,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教学生从爱人开始。
羞恶之心是羞耻感的基础,人只有具备羞耻感,才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正确取舍,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很多人都有拜金主义倾向,只要能挣到钱,就认为是能干。一些过去被人不齿的行业也被当做挣钱途径,像乞讨,从古以来都是没有尊严的职业,但很多人却装扮成残疾者来行乞,不要尊严只要钱。还有各类骗术,都是违背社会道德的,也被人当成挣钱途径。这都是羞恶之心缺失引发的。因此思政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该追求什么,该摒弃什么,要分清成功和富有的本质区别,成功不仅仅拥有财富,还要有高尚的品格。
3.2 孟子德育教育方式对当代人的启示
孟子德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自我反省”和环境熏陶都值得当代德育教育去借鉴。
我国的德育在教学方式上,缺少的就是“因材施教”方式,德育不仅是培养人格,也是心理教育,要根据不同人群实行不同教学,特别是高校道德教育,这时候的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学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才能取得效果。
“自我反省”在当前的思政教学中也缺乏,因为缺乏自我反省,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将责任推给别人,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是这几年来校园案件发生的根源,学生之间有矛盾,都认为是他人原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还缺乏逆境教育,这主要是学生家长过分关心学生的缘故,学校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立,自我奋斗,即使失败,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要教会学生如果面对挫折,规避风险,而不是绕过风险。
逆境教育,挫折教育不是身体受累就能达到,而是通过挫折来锻炼人的意志,加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可以通过学生的劳动,体育锻炼来获得,因此高校思政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还要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徐铭慧.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 张华.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 田占峰.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彦坤(1993-),女,汉族,籍贯:甘肃省兰州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经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