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立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关系。 方法 随机在南平建阳某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实施实施诊疗的9例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儿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医院体检的9名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采用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以及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实施调查分析,对比两组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明显偏低(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评分明显偏高,知识性偏低(P<0.05);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青少年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加强患儿的家庭护理干预,以此显著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青少年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12(a)-0058-03
青少年糖尿病通常是I型糖尿病,需要终身对患儿实施胰岛素治疗,因此对于患儿来讲家庭护理具有重要意义。I型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在长期治疗中父母是患儿的主要管理人,不管是患儿的生活还是疾病治疗,父母均承担着重要管理任务,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也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因为治疗时间较长,容易导致患儿父母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出现不良家庭关系,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甚至对患儿疗效起到不良影响[1]。为进一步分析患儿生活质量和家庭关系相关性,该次选取南平建阳某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实施实施诊疗的9例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儿,对比分析患儿的生活质量及家庭关系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在南平建阳某医院实施实施诊疗的9例青少年I型糖尿病患儿为观察组,其中患儿年龄为(15.26±3.24)岁,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病程为(4.55±3.61)年,治疗方式分别为:预混胰岛素治疗1例、胰岛素泵治疗4例,基础胰岛素加长胰岛素治疗4例;另外选择同期医院体检的9名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年龄为(15.63±3.64)岁,男性5名、女性4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纳入标准[2]:所有患者均符合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时间≥1年,智力正常沒有出现精神障碍,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者伴有急性并发症,或者出现智力障碍,意识不清症状。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在患儿来院诊疗时向其及其家属介绍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选定研究对象,然后发放调查问卷。患儿及家属均有相应的问卷,分别独立完成。对于不明白之处,调查者应给予必要的说明,当不得做出影响被调查者判断的任何暗示。问卷完成后统一收回。
向患儿发放PedsQL 4.0对其进行生活质量调查。该量表由Varni等学者研究制定,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儿童生活质量测试量表,尤其适用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我国学者对该量表进行Cronbachs а系数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为0.74~0.82,提示该量表也可应用于我国儿童生活质量的评价。该量表有4个维度,其中分别是生理功能、学校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包括“我参加锻炼或体育活动困难”“我跑步困难”“我连续步行超过200 m困难”等8个条目;学校功能包括“我丢三忘四”“我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等5个条目;社会功能包括“其他同学不愿和我做朋友”“与其他同学相处比较困难”等5个条目;情感功能包括“我感到沮丧或悲伤”“我感到恐惧或害怕”等5个条目。共23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0~4分,代表的是某一条目最近一个月内的发生频率,在进行计分过程中将其转化为1 0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儿的生活质量越好[3]。该量表由患儿独立完成。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家庭环境进行调查。Moss等人于1981年编制了该量表,是国际上评价家庭环境最常用的最权威的量表。该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家庭环境特征,分别是矛盾性、组织性、独立性、娱乐性、控制性、亲密度、情感表达、道德宗教、知识性、成功性。在引入该量表时,我国学者考虑到文化的不同,把情感表达、德道宗教感、独立性删除,确保各家庭环境特征的一致性。该次研究最终只取7个家庭环境特征,即矛盾性、组织性、娱乐性、亲密度、控制性、成功性、知识性,共64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标准为1~5分,其中1~5分五个等级分别为不是、偶尔、有时、经常以及总是。分数越高患儿的家庭关系越好[4]。由家长独立完成。
在该次研究中对两组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均由个人独立完成,有疑问可向调查者询问,填写完毕当场收回,该次共发放18份调查问卷,收回率100%,有效率100%。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数据的统计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n(%)]来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对比
和 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总分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评分对比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评分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在该次患儿调查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糖尿病患儿的生活质量总分和健康儿童相比明显偏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糖尿病患儿的生活质量明显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糖尿病疾病管理中无法自我完成,胰岛素、饮食以及运动三者之间的关系青少年自身也无法对其有效平衡,从而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出现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影响患儿生活质量[5-6]。同时血糖波动较大也会直接导致出现酮症和低血糖,严重的话需要住院治疗,从而对患儿的社会功能以及学校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想要有效控制血糖,每天均需要多次注射胰岛素,另外还需要加大饮食控制及血糖监测等等,这些均会对患儿情感功能以及心理社会功能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让患儿意识到自身和其他人员之间的差异,影响患儿在社交中的参与积极性,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在该次患儿家庭环境调查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糖尿病患儿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控制性评分明显偏高,知识性偏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矛盾性评分越高,表明家庭成员公开表达攻击、愤怒的程度越高;控制性评分越高,表明家庭越依赖固定的程序和家规来安排家庭生活。知识性评分越高,表明家庭成员对文化、社会、政治、智力生活越感兴趣。考虑到青少年糖尿病的特殊性,适当的家庭控制与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长期监督患儿的胰岛素注射、饮食情况以及血糖监测等,对于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父母对患儿控制力过强,忽视患儿自身意见,则会导致出现相应的矛盾,引发患儿治疗依从性不佳。再加上青少年阶段正是处于叛逆时期,容易引发患儿出现逆反心理,不认同父母的管理,为了取得同伴的认同甚至放弃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配合血糖监测或擅自停用胰岛素,加深与父母的矛盾,影响患儿的血糖控制效果,血糖控制不佳更容易导致父母和患儿心情不佳,发生摩擦,出現恶性循环[7]。此外,父母严重受到糖尿病的影响,基于更好地控制病情会刻意减少一些外出旅行、看电影等家庭娱乐活动,长久以往同样会降低患儿的社会功能。对此,医护人员应引导患儿、父母进行多沟通,向父母普及一些儿童的心理学知识,减少家庭矛盾,维持家庭正常生活与疾病管理控制之间的平衡。
在该次调查结果中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患儿的血糖控制效果直接受到家庭关系的影响,血糖控制效果对家庭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王婧等[7]在患儿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明确指出家庭关系具有直接影响,家庭关系越亲密,适应性越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也会显著提升。另外在研究中也发现父母和患儿共同承担疾病管理责任,则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心理功能以及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提高患儿的血糖控制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从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家庭关系是提高青少年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临床中需要积极和患儿家庭有详细了解,并积极沟通交流,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改善患儿家庭关系,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8]。
综上所述,青少年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加强患儿的家庭护理干预,以此显著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另外也需要积极和患儿父母沟通交流,引导父母和患儿一起构建疾病管理责任体系,最大化的提高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更有助于显著提升患儿的血糖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荣,熊丰,胡玉娟,等.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调查及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4):388-395.
[2] Günther MP,Winker P,B ttcher C,et al.Family system dyna mics and type 1 diabetic glycemic variability: A vector-auto-regressive model[J].Families, systems &; health: the journal of collaborative family healthcare,2013,31(2):194-204.
[3] 文益江,郭佳,何国平,等.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 16(30):3594-3596.
[4] 陶花,林征,黄晓萍,等.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 28(9):42-44.
[5] Wu YP,Hilliard ME,Rausch J,et al.Family involvement with the diabetes regimen in young people: The role of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J].Diabetic medicine: A journal of the British Diabetic Association,2013,30(5):596-602.
[6] 李雨昕,龚存勇,杨茜,等.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管理对青少年Ⅰ型糖尿病患者家属照顾能力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5):170.
[7] 王婧,郭佳,王瑶,等.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 16(27):3221-3224.
[8] 刘延迪,王红艳,李梅,等.陪伴教育对提高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26-28,34.
(收稿日期: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