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热门的话题之一即“三农”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的“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十三五”的目标任务。将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更好地在“十三五”补上“三农”这块短板。
自2000年之后国家就陆续针对农村农业方面问题给予了诸多政策与资金等支持。在帮助农民致富,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农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比如,合作社的出现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笔额外收入的同时,化肥农药的钱也可以减少很多。但是,上述的这些利好政策并不能掩盖当前农村农民面临的更现实更实际的问题。
目前中国农民的年龄普遍偏高,特别是一些远离大城市的小山村,能够驻守在农村老老实实种地的农民平均年龄在四十五岁到五十岁之间,有些地方年纪甚至更大。以山东为例,山东也是农业大省,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并非粮食,虽然经济作物的利润要比粮食高,但是目前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只占百分之四十左右,剩下的全都是父辈在劳作,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近六十岁了。而那些只种植粮食的省份,青壮年劳力的占比更低,甚至不到百分之三十。
现在说的投入产出比,并非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而是说的体力劳动的投入产出比,在农村,除了一些经济作物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投入产出比以外,粮食作物的投入产出比并不划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种粮大省在农闲的时候农民还是选择出去打工。在田里劳作一天和在城里打工辛苦一天所付出的劳力是差不多的,然而所获利润却是田里劳作的几倍。也就是说,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在田里勤勤恳恳的忙活一年,他的收入也不过是在城里打工同乡收入的一半,更甚至可能是三分之一。
近几年,国家为了扶持农村的生产发展,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以此来提升农民的凝聚力和经济收入。但是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将这种合作社开成了变种的农资经营社。虽然名义上农民入了股份,可以在农资经营的年终获得分红,而且农资合作社所销售的农资价格确实便宜。就算加上最终的年终分红,农民所获利润也并没有比原来提高多少。反倒是让那些头脑灵活的小商贩获得了更多利益。
虽然国家一直以各种政策来扶持农村发展,但是作为农民来说,依靠在家务农所获的利润是有限的,可是支出和生活成本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农民而有所减少。如医疗,现在虽然不至于因病至贫,但是一个家庭如果一个成员出现大病,其经济支出是非常可怕的,可能一下子将这个家庭几年、几十年的积蓄掏空,甚至还欠有一大把外债。之后的积蓄累积将是更加缓慢的。除了医疗,教育支出也是农村家庭的一大经济支出之一,农村家庭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渴求并不比城里人差,甚至比城市人还要强烈。
两会期间,各界委员、代表也就目前“三农”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提出要更加精准地扶贫,同时改变以往的输血扶贫模式改为造血模式,为贫困乡镇输入可造血的产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脱贫。
农民工代表胡小燕也提案让农民工落户城市,这不仅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医养问题,同时也让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得到了妥善解决。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须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及农民的发展综合能力;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
今年两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时对乡村美好愿景的描绘,他用“三个让”来表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是搞农业不仅有干头,还要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说到农民,我们传统的概念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今后随着科技进步,随着产业发展,农民将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我们要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将来想当农民不容易;让农村将来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来农村人不仅可以享受城里人那样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而且还拥有优美环境、田园风光。农村将来会成为稀缺资源,会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围绕农村、农民、农业的诸多问题都会慢慢得到解决,农村将不再是年轻人待不下的地方,也会让城里人向往农村的原生态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