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2017年7月18日,《光明日报》以《粉笔板书“怀旧热”值得深思》(作者莫洁)为题,报道了清华大学工会组织的一次教职工粉笔板书比赛情况。本次比赛邀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的6 位书法名家担任评委,反映了组织者对“粉笔板书”重返课堂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在多媒体之风盛行的当下,呼吁广大教师重拾 “粉笔板书” 的自信、给予其应有尊重与地位的积极导向。
很多老师和其他行业的网友看到网上热传的板书截图后,纷纷点赞。清华大学“粉笔板书”受到如此热捧,也传递出一种大众情绪。在几乎一切都被数字化的世界里,课堂教学也正在被多媒体“异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少;而“粉笔板书”实在不应该成为“慢”与“传统”的代名词,更不应该被歧视甚至被抛弃,应该恢复其应有的尊严和待遇。
从这则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粉笔板书”充满浓浓的“怀旧感”,对课堂教学正在被多媒体逐渐“异化”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我以为,怀旧也好,忧虑也罢,都体现了大家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满期待。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为数不少的老师将“粉笔板书”与多媒体对立起来,似乎“粉笔板书”应该受到“热捧”,就应该“一边倒地点赞”;而多媒体仿佛成了“异化”课堂教学、导致师生互动越来越少的“坏家伙”,不应该受到欢迎。
我觉得,“粉笔板书”与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左膀右臂”,都是不可或缺的,也不应该厚此薄彼,应当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对翅膀,共同发力,一起助推“课堂教学”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粉笔板书”与多媒体同样不能例外,它们也是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对此,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粉笔板书”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现场即时生成,其针对性、机动性、灵活性、适时性都很强;可以通过教师板书、学生观摩,或者学生板书、同学评点,或者师生合作共同板书等,促进和强化师生互动,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成果共享;可以让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线索、重点难点、写作技巧等,比较干净、清晰地凸显在学生眼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静心品味、一丝不苟等学习品质;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同学的榜样引路、学生的动手书写等,让学生切身体会、感悟到我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有这些,是时尚、流行的多媒体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难怪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对待有板书的课堂,我们一般都独立用笔记;对待PPT,我们一般都集体拷贝。”
但是,“粉笔板书”的不足也比较明显,比如直观形象性不够,信息含量不大,课堂上耗时、费力,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比较单一等。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毋庸讳言。
现在,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大有赶走“粉笔板书”的趋势。现在,一些教师几乎离开多媒体就上不了课,尤其是那些擅长制作PPT、习惯了使用多媒体的教师。的确,多媒体能够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其在诸多方面的优势,是“粉笔板书”无法比拟、无法企及的。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潜在的风险与危机——如果将多媒体托举到不应该到达的高位,以至于让它喧宾夺主的话,出现的问题、导致的后果、形成的危害、造成的损失等,也是不可低估的,万不可掉以轻心。一是严重影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在某些多媒体担任主角儿的课堂上,课本大多被冷落在一旁,学生很少有时间、有机会捧起课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二是无形中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机会。在多媒体“大红大紫”的课堂上,学生大多被富有诱惑力的形象、声音、色彩、动感等包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哪里还有心思对话、思考呢? 教师呢,几乎已经沦落为鼠标的点击者,更不用说发挥主导作用了。三是压缩、挤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束缚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抑制了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道理很简单,多媒体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各种现成的“快餐”,他们还需要自己辛辛苦苦去“觅食”吗?不难发现,多媒体比较“吃香”“走红”的课堂,往往“语文味”都明显不足,哪里还谈得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呢?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多媒体可能产生的此等“风险与危机”熟视无睹,避而不谈,仿佛谈了就有教育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之嫌。正因为如此,时下运用、依赖多媒体的现象愈发普遍。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在大会小会上特别强调:“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不用多媒体的课,绝不是好课!”于是,只要是上课,不少教师不管有没有必要,先用多媒体再说,并且尽最大的可能多用。明明可以亲手书写也应该粉笔板书的一些字,却非要依靠多媒体显示出来不可,或者很从容地取出事先用电脑打印好的文字卡片,按照顺序粘贴在黑板上……有些公开课、评比课、展示课,已经演变成多媒体炫美、比美、斗美、选美的大舞台。
的确,课堂教学中如果用上了多媒体,教学的氛围就明显地热闹起来,学生的情绪也比较饱满;还容易获得领导的好评、同行的羡慕;执教老师自我感觉良好,容易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至少不用担心“落后于时代潮流”“没有运用现代化手段”之类的大帽子扣到自己头上。殊不知这样一来,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了,不仅增加了人力、时间、经济、精神的负担,而且无助于教学效益的真正提高,实在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不可否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获得运用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效果。但现在的问题是,迷信、滥用、依赖多媒体之风愈演愈烈。很多教师只看到了多媒体神奇、亮丽、光鲜的一面,却没有意识到抑或是忽略了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该用的用了,或者是用多了、用滥了,同样会泛滥成灾。而一旦导致了这样的后果,要想调整思路、改变方向、挽回损失,那就不是一般的艰难了。
都说“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结识了多媒体这位“新贵”,怎能怠慢、忘却“粉笔板书”这位“老友”呢? 事实上,不少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却不愿意进行“粉笔板书”,除了思想认识、教育理念上有所偏误,还与他们“粉笔板书”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有很大的关系。
某市组织同题异构的说课比赛,课题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参赛的30 多位选手中,有5 人没有现场“粉笔板书”。能够进行现场“粉笔板书”的选手中,也是状况频出:有的将题目写成了两行,有的在课题上加了书名号,有的将“七”字的第一笔写成了撇,有的写“七”时第一笔竟然是竖弯钩,有的写“楼”字时第十笔写成了点。至于其他问题,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情有独钟,而对“粉笔板书”敬而远之了。
综上所述,“粉笔板书”与多媒体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绝不能因为“顾此”而“失彼”,将它们视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一对冤家,而应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要下定决心,狠下功夫,苦练、巧练“粉笔板书”与多媒体制作、运用的基本功。只有这样,“粉笔板书”与多媒体才能够和谐相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更快更好地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