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平
摘要:副结核病主要发生于山羊,以出现顽固性下痢、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对于羊肠毒血症,绵羊多发;红痢以拉胶胨样血性稀便为特征;副伤寒以下痢、流产和脱毛为该病特征;出血性肠炎以出血性下痢和肠黏膜脱落为特征。现介绍羊以下痢为共症的五种传染病的诊疗方法。
关键词:羊;下痢;传染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1-0061-01
1 副结核病
该病主要发生于山羊,绵羊发病较少,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原是副结核分枝杆菌,比结核杆菌小,为抗酸性染色的细小杆菌,革兰氏阳性,对青霉素有很高的抵抗力。病菌存在于羊的肠黏膜和淋巴结中,经消化道感染。
症状。由于该病呈慢性经过,潜伏期长,数月到一年以上,所以多见成年羊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呈现间歇性下痢,用止泻药和因懷孕可使下痢症状暂时缓和,一旦复发更为严重,进行性消瘦,衰弱脱毛,后期出现肺炎症状,在下痢的粪便中混有血液,有时呈喷射状下痢,尽管下痢严重,但仍保持食欲。病羊日久逐渐消瘦,颌下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钙化结节,肠壁增厚,结肠后段表面不平,有麸皮样病变。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钙化点。
治疗。用氟呱酸胶囊1—3粒,腐植酸钠50 g,一次内服,每天1次,连服5天;利福平内服,一般成年羊每次0.l—0.5g,每天1次。
2 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又叫“软肾病”,绵羊多发,山羊发病率低。病原为D型魏氏梭菌,厌气性粗大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芽胞在菌体中央,革兰氏阳性,经消化道感染。以2岁以下青年羊多发,采食力强的壮羊易感。
症状。羔羊突然患病,倒地痉挛,抽搐几分钟即死亡,有时呈现呼吸困难,鼻孔流白沫,可视黏膜苍白,四肢凉感,全身肌肉发抖,头歪向一侧,不久即死。成年羊发病后,出现水泻,粪中混有血液,精神时而兴奋,时而昏迷,可视黏膜黄染。胸腹腔积液,心脏扩张,心外膜有出血点。小肠充血、出血。肾脏肿大柔软如泥,肝脏肿大呈灰褐色,质脆。
防治。对急性病例,一经发现立即肌内注射阿托品3 mL,氢化可的松50 mg。待症状缓和后,用5%糖盐水500 mL,硫酸阿米卡星0.3 g,地塞米松10 mg,一次静脉注射。也可用0. 05%高锰酸钾溶液150 mL内服。对受到威胁的羊尽快注射羊四联疫苗,不论年龄大小,每只每次皮下注射5 mL。
3 红痢
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屙血病”。病原体为产气荚膜杆菌和密端螺旋体,经消化道感染,病羊排泄物为传染源,不分年龄、性别都有易感性,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春夏最多。
症状。病初粪不成形,如牛粪样,精神不好,减食,瘤胃轻度臌气,随后发生下痢,初为淡白,后变为黑褐色。并含有酱油样胶胨,每次只排出少量黏液和血块。排粪次数增多,里急后重,严重时颜面浮肿,全身寒颤,腹围缩小。尸体消瘦,皮下组织苍白,胃空虚黏膜脱落,小肠充血,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小肠肠壁增厚有出血斑。
治疗。肌内注射痢菌净,每次每千克体重3 mg,每天2次;0.5%环丙沙星每次每千克体重0.5 mL,肌内注射,每天2次;痢特灵按每千克体重5 mg,一次内服,每天1次,连服3天;郁金30 g,诃子30 g,白芍20 g,地榆20 g,水煎服。
4 副伤寒
该病叫羊副伤寒沙门氏杆菌病,为地方性流行病。病原为副伤寒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本菌不产生荚膜和芽胞,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阴性,经消化道传染,羔羊也可从子宫内垂直传染。
症状。病初症状缓和,只有消化道紊乱,严重时体温升高、寒颤,没有精神,口流唾液,水泻不止,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有时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有鼻涕,眼结膜充血流泪,孕羊特别是怀孕4个月后的羊,体温升高至41—42℃,出现流产,胎儿仍活着,但不久即死亡。成年羊病愈后常见大量脱毛。羔羊呈急性胃肠炎症状,下痢带血,呼吸困难而死。剖检可见真胃和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壁增厚有出血点,脾脏肿大呈黄褐色,胆囊充满黏稠胆汁。
防治。新诺明内服,按每千克体重0.lg,1次内服,每天1次,连服3天;痢特灵按每千克体重2 mg,一次内服,每日1次,连服3天;腐植酸钠10 g,链霉素2g内服,也很有效,每天1次。
5 出血性肠炎
该病又叫“血痢”,是奶山羊和普通山羊的急性血性肠炎。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状芽胞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可形成荚膜和芽胞,革兰氏阳性,存在于病羊的粪便中,经消化道感染。
症状。病初没精神,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剧烈性下痢,粪便呈红水样并含有胶胨样褐色块状物,常在1—2天死亡。剖检可见腹腔有浆液性渗出物,小肠充血红染,肠黏膜脱落,有灰色坏死斑。
治疗。选用该病抗毒血清注射;新诺明按每千克体重0.lg内服,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