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微课教学在《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 17:11吴雅莉刘彦笈
科技风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互联网

吴雅莉 刘彦笈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实现微课教学的“多维呈现”。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高职院校的不斷发展和完善,我院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完成跨越到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对我们高职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要求我们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取得显著的成效,更要求我们把产教融合作为优质校建设的主线。这对我们教学改革力度和产教融合的深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革新,最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毕业竞争力。

一、现阶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的内容:发动机机械系统和发动机电控系统,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课程的两个部分分别是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程作为汽修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发动机各机构系统的原理及检修方法,具备汽车发动机机械、电控系统的拆卸、安装、检测和维修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基础。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有限。本课程每个学期的课时量是有限的,要想把所有的课程目标100%在课堂上完成是不可能的,很难完全实现高职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渗透性不足。现阶段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一定的提升,特别是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但目前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项目化教学,首先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验证,最终实现对某个项目的学习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效果较好,但课后学生很快就忘记了,学生也无法将这一过程渗透到其他的教学项目中。

第三,教学环境有限,知识扩展受阻。学生主要依靠在课堂来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环境单一,教学资源无法扩展,使得学生所学知识面有限,无法有效扩展。

二、“互联网+”时代微课教学优势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找到适合现代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我们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通过本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快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系统化教学重难点,实现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利用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通过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构建开放性、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性、实时性、交互性和直观性的学习。运用整合的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运用微课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对知识系统的理解和运用,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够建学生学习文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互联网+”时代微课在高职《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本研究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学院汽修专业16级学生《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作为样本进行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与“学”的新模式。“互联网+”时代微课教学实践应用实施步骤如下:

(一)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互联网资源平台

以高职学生职业培养为基础,确定本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乘着优质校建设的东风,借鉴骨干校建设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课程设计方法和教学资源开发方法,本着“统筹规划、整合共建、资源共享、重在应用、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学校优质校建设中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教学资源库,研讨确定《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教学计划,结合互联网+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按照项目研究计划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融合微课教学模式确立课程教学资源的类型,按照项目方案编写制作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微课视频、习题、考试题库,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搭建汽车学院专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

(二)以“微课”教学为重点,多元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在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建设的同时,能否发挥效益取决于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在“互联网+微课”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的构架下,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16级学生《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将“微课”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结合网络和手机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将微课视频发布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学生自行下载预习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理实一体化的课堂上完成任务的解决和验证,动手操作,直观高效,课后还能借助平台的知识点拓展,实现知识能力的延伸训练。通过微课教学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能解决学习学习主动性的问题,还能解决教学模式单一的弊端,同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原本需要8学时完成的课堂教学任务,在4学时的课堂时间就能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扩展知识能力目标,全方位提升就业质量

除了在课堂上的教学外,通过将微课整合到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使用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完成教学之后我们收集教师和学生反馈的意见,通过后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将这种学习模式不断实践下去,这样学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知识、新问题都能利用这样的手段去学习和消化,全方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高职《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微课实践应用评价

选取《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微课之一“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检修”作为研究范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为了对学习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将教师所教学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班级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进度一致,将“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检修”微课应用于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而在对照班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互联网+微课”教学的实验班,不论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的活跃度还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的全面性都要优于对照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这也就验证了本课题研究的“互联网+”时代微课教学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通过微课这种短而精简的视频,可以重复使用,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完成了较系统的“互联网+”时代高职《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微课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创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交互的互联网平台,实施了微课教学在课堂上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课题建设之后,我们要探讨如何在现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和延伸,突破时空的限制,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实现高职优质校建设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梁风云.“微课”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导报,2014(21):213.

[2]金益,张量.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动画概论”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6(9).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C267)

作者简介:吴雅莉(198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车辆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刘彦笈(1983-),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汽车服务工程。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微课互联网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