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中需注意的两大问题

2018-05-14 13:10张春东
知识文库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目高职课程

张春东

1.翻转课堂的发展现状

翻转课堂源于上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Eric Mazur要求学生课前须预习、通过网络提问题,课中对问题集中讨论,引导学生思辨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模式。2007年,美国教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将上课所用资源上传于网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辅以个性化指导的形式将翻转课堂引入了高速发展之路。Salman Khan在2011年的TED大会上阐述了如何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实施教学,此后,翻转课堂在美国广泛流行,最为典型的是美国高地村小学"星己克式"教室、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基于iPad建立了数字化互动教材实施翻转课堂等,其中,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 Talbert还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从2012年开始,国内也开始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当其冲的是中小学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翻转课堂教育仅占相关文献的四分之一。

2. 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翻转课堂的时间问题

课前学习时间太长与课前学习时间紧张的问题。翻转先驱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调研,总结了翻转课堂在实施中体现出来的优势之一便是翻转课堂可以帮助繁忙的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学习。那为什么学生觉得时间紧呢,经授课教师及学生辅导员反映,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同时接受课前预习任务科目多,另一原因是即使视频资源每个都不长,但学生对着电脑或移动端就不由自主了。

(2)翻转课堂学习方式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综合症”(学前不预习,学后不复习,考前大突击)通过学长的灌输深深的影响着本就想释放高中学习包袱,大展“自由主义”宏图的新生,上课能看看书的也不过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课前预习、课中讨论的学习方式大感不适应。

2. 解决问题的建议

(1)分析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实际是从表象总结的,导致这两大表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翻转课堂应用于我国高职教育后的本土化不足的问题,比如翻转课堂应用的环境(社会氛围)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学生差异)、改革的课程不同等,因此,针对上述两个表象,要解决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两个,而是针对翻转课堂整体实施过程的各方面的本土化问题。

(2)解决时间问题

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时间问题。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特点,解决此问题的建议是,学生分组间不要完成同一作业,也就是说每次课程的课后,有一组学生完成总结性作业,另一组完成下次课的预习作业,同时开设的科目间穿插小组完成各自作业,将传统的横向竞争评量,改为纵向竞争评量,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时间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潜在的教师的部分时间问题,从图1中不难发现,同一个科目的翻转课堂从时间上来看不是一个老师能承担的,假设课程资源都是现有的,那么教师除了补充少数资源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对学生各种作业的评量、总结,解决教师时间问题除了上述解决学生时间问题带来的益处外,还必须实行学生助教制,由高年级学生担当,处理一些收集、分类、总结等文案工作,否则教师的时间问题会更加突出,使得翻转课堂收效大打折扣。

(3)解决学习方式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惯性,即“宽进宽出”的大学教育严重破坏了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动力源,高中时期的紧张学习与大学阶段的学习管理松弛使一部分学生由放松倒向了放纵,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将高中时的放纵养成了习惯。解决这种学习方式问题的建议是,初始翻转课堂的课余学习方式应避免单一的观看视频、收集资料这种自主性較强的学习方式,而应活动兴趣化,同知识点不同侧重化,由学生兴趣设计课余活动,渐渐养成学生自我学习方式,这样,第一个学期所有科目的翻转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完成课程学习的手段,还是之后所有科目学习的学习方式养成阶段。

3.结论

综上所述,时间问题和学习方式问题是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教学中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不解决整两个问题,翻转课堂就只会流于表面,浪费资源,教师对于学生的时间分配决定了学生和教师自身是否能够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的时间可行性,初始的兴趣化活动决定了学生搭建自我学习空间的可行性,为其日后的自主学习方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科目高职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高考“新科目”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自行车的发明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