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莉?
自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和2003年负责组织实施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The Progra m for Int-
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以来,芬兰不止一次登上了最佳教育冠军的宝座。由此,芬兰教育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大批的考察团前往芬兰取经。笔者在该校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
计划的资助下,完成了为期两周的文化和教育感受之旅。那么芬兰的教育缘何如此出色,芬兰海门应用技术大学国际教育负责人Antti Isoviita先生给出了以下的答案。
1.芬兰教育的基石
(1)多学习,少测评。芬兰法律规定,在六年级之前,不能以等级或分数来评断学生。芬兰的孩子们过得是没有公开排名的生活。所以在放学后,到处可见(以芬兰的人口密度而言)在打球,跳水,欢快的奔跑的小朋友。(2)教育质量,包括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评估都以正面为主。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基础,具有不同特点的事项间不能进行简单的,统一标准的对比。(3)教育以校方和投资人及教师的自治为主。减少了其他的干预因素。(4)高质量的师资。在芬兰,虽然法律赋予每个人都有为人师表的权利,但是要想在芬兰成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的学历,这是全球最为严苛的条件。不过这个条件对于职高的教师可降低,部分职高教师只具备本科学历。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主讲课程的专业学位,而在芬兰的学校,一名学科教师要求至少有两门主讲的课程,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两个及以上的硕士学位要求。此外,职业学校的教师还需企业工作经验。当然,必要的关于教师的职业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且时间较长,短的1-2年,学科教师的培训时间可长达6年。据说在芬兰,教师大概都是在40岁以后才能入职的,确实在芬兰的学校观摩时,并未见到特别年轻的教师身影。如此精心挑选和培育的师资队伍,也得到政府和社会十足的信赖。
2.芬兰教育的根本——公平
从制度设计到资源配置,芬兰教育都基于公平的准则。芬兰法律规定每个人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无论性别,背景等。最主要的是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整体水平很高,而且不同地区间各校的差异很小。在芬兰没有贵族学校,没有重点学校,没有重点班级。学生们就近入学,学生及其家长无需将精力用于择校上。即使是高中,也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那么芬兰的每个学校都是一样的吗?非也非也。芬兰的很多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音乐见长,有的以体育见长,如坐落在芬兰海门应用技术大学近旁的瓦尔凯阿科斯基中学,就以数学见长。而且这些学校的入学门槛往往更高。最为重要的是,芬兰基础教育旨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坚持每一个孩子公平受教。当然,所说的“公平”,并非所有资源平均分配,而是说他们注重学生的整体水平,由此,芬蘭的基础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更为偏向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当学生出现短暂的学习困难时,教师会提出“矫正计划”,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承担。我们曾就“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咨询过Antti Isoviita先生,先生说芬兰的特殊教育学校较少,一般都是和普通学生一起上普通学校。请原谅笔者的英文的驾驭能力一般,没有完全领悟Antti Isoviita先生的意思,在网上搜寻了一些关于芬兰特殊教育的资料。资料显示,芬兰的特殊学校不超过10所,很多的特殊儿童就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学校和特殊班级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再通过后续的特殊职业教育,促进社会融合,进而达到每个人的独立发展。芬兰教育的公平精神还体现在对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专业和选择的尊重。我们在瓦尔凯阿科斯基高中观摩时,发现有的课堂人数非常的少。有一堂法语课,整个课堂就三位学生和一位教师,但是学生学得很认真,老师教的很仔细,丝毫没有因为学生少而懈怠,校方也没有因为学生少而将课程取消。不过,对于这种均化的教育模式,也有人提出了异议:更具有学习天赋的学生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公。芬兰教育对此另有解释:“学习速度快的人,可以自学”。总的说来,“公平”这一点对于笔者来说真是太吸引人了,这意味着家长们无需奔波,无需“托人”,无需四处打听,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们择校了。
3.灵活的芬兰教育体系
芬兰实行的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制,但在整个学制系统设计中,两轨之间有许多通道,极具灵活性。完成基础教育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教师和家长的建议选择进入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就读。芬兰的职业高中学生还可以同时修习普通高中的课程。这样,他们毕业时既可以拿到职业基础学位,也可以拿到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大学和职业双双对这些学生开放。职业高中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可直接申请进高等学校进行学习,笔者在和瓦尔凯阿科斯基职业高中的孩子们交流时,四名学生包括一名美容美发专业的学生,全部表示毕业后要上大学。当然,职高的学生也可毕业后选择先就业,工作几年后积累了实践经验、有了新的求知需求后,再申请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在芬兰,有42%(2014年数据)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入职业高中进行学习。这个数据在逐年上升。在笔者看来,这么高比例的学生进入职高学习离不开芬兰整个社会的“公平”——对职业没有歧视,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芬兰教育的灵活性还体验在可以跨学校跨级别的选修。笔者之前提到过,瓦尔凯阿科斯基高中就在芬兰海门应用技术大学的近旁,而瓦尔凯阿科斯基职高离他们也仅仅只有400米,高中的学生可以选修大学的课程,普通高中和职高的学生也可以兼选对方的课程,修得的学分皆能得到承认。当然,高校学生是不能在高中修学分的。职高的很多学生都在技术大学选有课程。
4. 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的普及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终身教育的理念传入芬兰,芬兰各界对此进行研讨并展开实践,国家,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使得终身教育在芬兰遍地开花。首先,在芬兰各种教育资源对成人开放。这又不得不再一次提到“公平”在芬兰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芬兰,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有平等的学校教育的权利。成人可以通过专门的渠道申请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在瓦尔凯阿科斯基职高,我们就见到了几位成年学生,他们和未成年人唯一的区别是需缴纳一定的费用。瓦尔凯阿科斯基高中的夜间也开设了各式各样的课程供各方社会人士选择。据说,芬兰的每个高校都有成人教育部。笔者的带队助理也曾经说过,芬兰的图书馆免费对所有人开放。在芬兰每2000人便有一个图书馆。读书在芬兰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此次,笔者还有幸参观了坦佩雷工商业协会。据负责人透露,他们的协会是劳力市场和学校的纽带,为学生们推荐就业,协助学生寻找实习机会,也会帮助企业向学校传达企业在劳力、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为此,校方能比较及时的调整课程,使毕业生更好的就业,也能给成人提供更为快捷有力的就业培训。
当然,芬兰的教育并不仅仅只有这些优势,还有很多其他的特点,如小班授课,团队作业比例高等,这些特点造就了芬兰教育如今的成就。然而,没有一个体系会是完美的,即使是 “完美”的体系,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会变得不“完美”,不适用。所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之后,芬兰的教育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进行。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笔者自认不能改变制度,但是可以改变态度。扪心自问,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态度是否一致?对待必修课和选修课,态度是否一样认真?很遗憾,笔者自己也不得不说,公平并没有体现。作为教师,是否还在学习,知识架构是否合乎市场需求?很遗憾,比起学生时期,阅读时间少的不是一点点。如果说,制度的改变并不容易,那么态度的改变则源于自身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现行制度下,无限的优化态度,才是前行之路。
感谢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专项资金的资助。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