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的作用及其对策

2018-05-14 11:49李可琦
知识文库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课文

李可琦

语言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慢慢体悟优秀语言作品的作者的内心世界、以熏陶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直接、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段便是朗读。顾名思义,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开展,意义重大,这也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部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讲求朗读教学策略,勇于探索实践,切实将朗读策略巧妙运用到教学中,优化语文课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折下,“真语文”、“绿色语文”呼声一片。当然,其提倡者的根本目的,是要让语文课堂体现出真正的语文性,而与之相适应的经久不衰的教学手段就是朗读。“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一、朗读教学的作用

课程改革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课堂教学也随之面临着巨大挑战,何为有效语文课堂成为围绕在众多教师心头的疑难。教学有没有效益,主要看的是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接受程度,而不是教师讲得精彩与否,如若学生在某一位老师的课堂中,切实学到了许多知识,并将所学内容内化成其的知识储备、情感修养中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语文课堂。

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作用和意义不可小觑。

(一)衔接课堂环节

朗读教学是衔接课堂环节的必要手段。学习语文,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到深入理解课文,无疑要按照“初读—精读—品读—研读”的步骤,都离不开朗读的过渡与衔接。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先有个大致印象与感悟;精读课文,主要通过重点句子、段落并采用多种朗读形式,着重感悟重点句子、段落,品悟文章的内在情愫;品读课文学生朗读和发言巧妙结合,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内在理解,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感知人物形象;研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学习,深入走近文本,把握重点词句,并提出疑问,再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精神,升华自身内在情感。

(二)激发学习兴趣

朗读教学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用诗意的语言进行引导点拨,清新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对美丽语言的自觉与喜爱。故众多教师为了营造诗化的审美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情绪场,他们费尽心思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配乐朗读,配钢琴曲、小提琴曲、古筝曲等等。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成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会大大激发出来,随即在美的意境与富于情感的朗读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与快乐。

(三)领会文本内容

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吸收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不断加深,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时,文中有两次描写到妇女划船时的不同声响:“她们轻轻划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拟声词“哗”将水生嫂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前一次用“哗”,意在表现水生嫂等几个妇女未找寻到丈夫,在回家途中心情由失落转为愉悦;后一次因为日寇追来了,形势十分危急,她们飞快划船,心里特别紧张,与此同时又展现了她们沉着冷静镇定勇敢的性格,也能映射出作者对她们的钦佩之情。教师如若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这两个重点句,学生理解文本,意会其中情感,把握文章主题就势如破竹。

二、朗读教学在农村之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但是,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朗读教学现状令人堪忧。通过如此多方面调查及查阅学者著述,主要归纳了以下现状:

首先,在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朗读教学认识上存在严重误区。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加快教学进度,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教师讲解和提问为主,随之把课堂的大量时间放在了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课文上,以为只要课文情节梳理清楚,字词句段掌握到位,就万事大吉,因而出现毫无生机的满堂灌、满堂问现象。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独立品味文章的能力提高。

再者,教师自身朗读技巧不过关,并不能给学生以恰当及时的朗读指导。普通话水平不高,指导机械化,过于呆板,毫无创新意识,缺少针对性,与教材内容脱节;教师缺乏直接的示范性的声情并茂的范读,动不动就是以录音、多媒体代替教师的配乐朗读,他们并不能感受到其中要领,到底如何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内容,云里雾里。朗读教学随之渐渐成为简单的过场、形式。

还有,教师评价趋模糊,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过来过去就是一个“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具体有感情在哪里,好在哪里,学生可谓雾里看花,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真味,甚至出现语不成声、语不成调的现象,引来同学窃笑乃至大笑,学生不敢再往下读,乃至在全班朗读中也不愿意发声,悄悄变成了默读。教师面对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要想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就必须针对不同学生,做出准确、具体的评价,真心去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此外,方言还深刻地影响到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在农村地区,受社会与家庭氛围影响,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都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平时都用方言交流学习,无较好的语言环境。我们知道,语言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而在孩子们的成长生活中,长期的、浓重的方言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重视朗读习惯的养成,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与指导。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放远眼光,重视朗读教学,进而讲求朗读策略,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彰显朗读教学对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一)重视朗读教学

改变固有观念,冲破考试制度樊笼,重视朗读教学。在唯分数是瞻的考试制度下,师生大都是带着镣铐学习,语文教学一味地追求分数的高低,有悖于语文对于人生学习的真正意义。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和评价的能力。”说明了阅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成绩的高低,应该意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正确地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强化范读指导

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身朗读水平,强化范读指导。俗语说,“要授予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語文学习中,要朗读一篇课文,教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除了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榜样外,还应对学生做出准确地分析与引导,那么,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身朗读水平,切不可懒惰,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跟着网上一些范读去读,这样与学生实际的接受水平相去甚远,很难达到朗读的预期效果。

(三)优化朗读形式

优化朗读形式,唤醒学生的朗读兴趣。众所周知,单点乏味是人的兴趣的杀手。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不仅是有效的朗读方法,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更易于理解文章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可以采用“散读、齐读、跟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形式;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进行析读、品读、研读、辨读、评读等;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说读、写读、听读、背读、赛读等;根据思维发展进行演读、想读联读、比读等。”朗读形式丰富多样,各有特点,我们可根据课堂形式、文章内容、学生当时学习状况作出相应的选择,也可将多种朗读方式融会贯通,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注重朗读评价

注重朗读评价,保护学生的朗读兴趣与自信心。“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无论从语音条件、知识基础,还是理解能力、朗读水平都有他各自的特点,其朗读效果就千差万别。所以,朗读作为如此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必不可少。老师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朗读结果,做出中肯、合理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否则会打击到学生的朗读自信心,抹杀对朗读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朗读,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耐心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并认真分析这样朗读的优势与不足,并请同学互评,共同学习,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喜欢朗读、热爱朗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朗读。余映潮先生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朗读不仅是衔接语文课堂环节、活跃课堂氛围的必要手段,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发展思维、增强学习兴趣,更是体现语文课堂人文意蕴的重要工具。好的朗读教学可以声情并茂、跌宕起伏,好的朗读教学可以动人心魄、余味无穷,让学生在一次次地语音熏陶、情感渲染中真正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新课标理念下,作为一名准语文教师,不仅要从观念上重视起朗读训练,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努力追求既创新又高效的朗读教学策略。让我们用心去引导学生热爱朗读,开启一扇扇智慧之门,神游在充满人文光辉的语文殿堂之中,语文课程也必将成为最受众人青睐的课程。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