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时评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2018-05-14 01:10庞佳萌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时评选题舆论

庞佳萌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新闻媒体上出现了一股时评热潮,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新华网的“新华时评”等等,新闻学者纷纷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近些年来媒体“时评热”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媒体开设时评专栏或专版,时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时评在各种媒体上四面开花,已经成为各个媒体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媒体的重要手段。

身处信息十分繁杂的社会,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又非常之快的当下,读者在享受几乎是无穷多的信息的同时,也必然地提出了对其质的要求。当前,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足量丰富,而有价值的分析和评论却明显不足。在引导舆论方面,单纯传播信息的新闻报道与能够对事件直接评头论足的分析评论相比,能够影响舆论的力度明显相差很多。时评的出现满足了受众全方位的信息需求,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提供关于这些新闻信息的评价分析,给读者架构了丰个认知事物的立体空间,从而更有效地引导舆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新闻传播业也走向市场化。为了增强竞争力,新闻媒体转而重视新闻评论,希望通过其时评及时影响社会舆论,提升自己的公信力,争夺受众,以求在激烈的媒体竟争中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竟争促进了发展,新闻媒体的竟争促进了新闻评论的发展也促进了新闻评论文体的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时评的内容质量上,体现在新闻的解读分析上,体现在時评说理的方法上。媒体由此重视对新闻的解读、评价和深加工,时评应运而生。

当前时评的大发展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它的贴近性的特点使新闻媒体在引导舆论上更加有效,时评也实现了自身的良性发展。但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二些问题。

当今的时评取材往往是刚刚发生的事件新闻,通过对个别的有较大价值的、具体的新闻事件快速加以分析和评论:在时效性方面已大大增强,一般在新闻发生的第二天,甚至当天就发表时评,立即评论,把评论与新闻的时间差距缩到最小。

今天的时评“因时而评”、“合时而著”,从选本新闻事件到观点成文,都紧紧抓住时代脉搏,针对社会热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快速地评头论足,对新闻事实做出清晰的理性判断,深入浅出地表达思想和阐述观点,使人对新闻事件的是非做出理性分析和正确评价,帮助人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但物极必反,有的时评作者为了追求时评的时效性顾不上对听来的新闻事件进行核实,就匆忙提笔写评论,由此导致了时评失实的发生。由于媒体过于追求时效性的导向,时评作者也一窝蜂地求新追快,导致一些时评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观点偏颇,一部分时评开始呈现出“浅、俗、粗、偏”的倾向。

在这一点上,《宁波日报》的做法引人注目。在众多媒体普遍求快的大环境下,《宁波日报》独辟蹊径,求“慢”。2005年3月30日,他们在时评版推出《张弓慢评》专栏。当然慢不说不关注热点,恰恰相反,而是一有热点出现,马上开始关注,并不急于发表评论,静观事态发展、关注相关评论,先“等一等”再说。如《对“不识国旗”也莫无限上纲》一文,说的是“羊倌歌王”石占明,在央视举办的歌手大赛总决赛文化素质测试中,把新西兰国旗说成是中国国旗,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有人指责其不爱国,有人强烈要求取消其比赛资格,一时间,批评、质疑甚至谩骂、羞辱如潮水一般。这篇“慢评”以自己目睹一些人在“文革”中“因言得祸”的体验,庆幸石占明遇到了宽容的好时代,但又指出,无限上纲上线的网民大多40岁以下,“他们的言行恐怕不能用'文革遗风'、只能用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来解释这就更使人感到忧虑了。”虽然这样的评论慢了,但深了、新了。这种“慢评”如果推广开来,有益于缓解当前时评过分追求时效性导致的诸多问题,也是时评的一种创新。

选题即评论选择所论说的话题。选题十分重要,话题选择好了,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进而影响受众。

时评多以社会热点、民生焦点为选题,注重在推动实际问题解决所起的作用。这也是当前时评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如《谁来消除无然生态之灾》一文,作者以《无极》电影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摄玻坏当地自然景观一事为由头,列举出近几年相似的事件若干,巳经成为二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有感而发,指出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文章同时指出,破坏环境的不仅是《无极》等影视剧组,也不仅是一些风景名胜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容忍,而是各地各类人。这就使文章的视野更开阔,挖掘得更深,更具有普遍意义。

这个评论的选题涉及到人们现在极其敏感和关心的环境恶化问题,因此受到普遍关注,形成了有效的舆论氛围。媒体有引导舆论的功能,新闻评论更能够直接、明确地表明对于事物的立场和态度,是更为有力的喉舌。时下这样的时评多了起来,引导舆论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但是这样一来,大家都关注同一事件、也带来了选题扎堆现象。诚然,由于每天在媒体上报道的新闻有限,能够拿来评论的新闻事件更加有限,时评作者又都普遍关法同样的选题,选题扎堆现象就由此产生了。题材重复、人云亦云现象暴露出来。

造成这样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评论作者过分依赖媒体新闻为评论由头造成的,评论者的“主动探求”意识不足,不够主动地找选题。这也是时评作者需要避免和强化的地方。

时评作者应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大选题范围。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事情成千上万,媒体刊发的新闻看作为素材,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成千上万的事情也可以作为话题。作者应生日生活、观察生活,不囿于媒体提供的新闻。如今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给评论作者的选题提供了广阔的选题空间,所以,时评作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从丰富的生活中发现选题,这样出来的时评针对性更强、论述也更有力,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时评的贴近性特点使其能够和读者进行平等交流。作为媒体应主动接近受众,及时聆听受众的声音,从而使时评更受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媒体可以通过座谈、电话访问、网络交流等等多种途径与读者沟通,了解他们对时评的诸多看法,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媒体的了解。另外,媒体的新闻热线可以用于时评作者和受众的交流,受众可以以此为作者提供素材,受众提供的素材千差万别,使作者掌握的可用素材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时评选题扎堆现象。

猜你喜欢
时评选题舆论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