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鹏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问题。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改革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为了更好的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和学习党的“三农”工作理论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在不同时期主政地方的实践经验,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中,农村实践中出现的新变化、新形势,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有大量关于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论述和思想,在《浙江日报》专栏中的232篇短论,每一篇都详细指出不同时期浙江发展的路线规划,其中直接论述“三农”问题的文章有42篇之多,体现了习近平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其中所蕴含的关于“三农”实践的理论和思想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理论渊源。习近平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他指出:“我们强调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就是牢固树立‘三农问题是中国根本问题的思想,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1]。”习近平强调“切实做到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1]。”从全面的战略高度上重视“三农”问题。习近平指出,浙江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和经营方式不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和农民社会保障存在滞后性。习近平认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的失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准确把握城乡关系的规律,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要推动城乡产业、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注重城乡规划。、
从产业兴旺角度来看,立政之本则存乎农,解决人民吃饭的问题要靠农业,农民的增收要靠农业。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习近平主张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的发展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农业走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他指出“所谓高效,就是要提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区别于低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农业,也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的石油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将生态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央长期的既定方针。习近平指出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必须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但是家庭经营在组织能力和经营规模上有自己的局限性。分散的农户想要在与市场对接的结成中获得利益,就必须在金融、流通、科技等领域开展合作。对于如何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2006年,习近平在浙江提出“三位一体”的理论,就是将农民专业合作、农民供销合作、农民信用合作三类融合在一起来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困难。这是三重合作效果的一体化,又是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也是三级合作模式的一体化。这种大规模综合性多层次农村合作组织(“大农合”)标志着“三位一体”的合作制度理论已经基本确立。“三位一体”合作普及过程中,受到了农业贸易、农用物资等部门的阻力。部分涉农部门没有转变工作职能,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造成农村经济的条块分割的现象,无法适应农业一体化经营和现在农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认为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对农业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等统一的政府管理体制,在“三位一体”的框架中创新性的提出农业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大农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根本的保障。
从生态宜居角度来看,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他强调“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1]。”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观念,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生态资源,要有绿色的发展观念,注重长远发展尊重客观规律,这是习近平对发展理念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同时也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遥相呼应。习近平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认为浙江省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经济要注重和追求速度、效益和质量的统一,不能无节制的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严峻的环境压力。习近平的这一论断强调了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说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关系,阐明了由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转化理念,为浙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道路和模式,即绿色现代化道路,通过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农村的建设的好坏是检验一个国家现代化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农村的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在浙江时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有新的面貌,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村庄整治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的转变。习近平认为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农村是重点和难点,也是主战场。因此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浙江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农村的产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为改善重点,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为前置性工程,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厕所革命、劣V类水剿灭战、垃圾革命、等工程相,使得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领先全国,绿色宜居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使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注重对生态保护,从而成为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形成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
从乡风文明角度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内容,最基本的前提[1]。”习近平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工作的关键。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全面的復杂的工程,不但物质要丰富,精神也要丰富,要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主张通过文明兴村,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来武装农民,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帮助农民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思想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农民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使农民成为具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各方面素质,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文化建设成为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将农村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的优势,更好的推动农村的发展。习近平提出要重视乡村的文化建设,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使农村的文化环境有较大改善,如艺术团文化大篷车、嵊州越剧大巴、衢州文艺大篷车下乡等,同时加大对“三农”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支持,扶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创作具有本土文化的作品,使文化惠民,滋润农村。习近平在参观兰溪诸葛村时,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有感而发,他认为有的新农村恰恰是要保持历史原貌的古村落,就是要保护它的本来的面貌,体现它的历史美感。古村落不仅仅是村庄的面貌,还有村民的活态历史文化传承,要保护乡村的所特有的历史特色和文化风貌,挖掘乡村所蕴含的优秀历史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留住乡风民俗,保留乡村文化气息,在发展中保护,创新中传承,构建文化的乡间乐土。
从治理有效角度来看,农村稳才能天下安,习近平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提升培养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增强民主作风修养,创新工作方式,使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控制在局部,让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发展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提高农村治理能力,还应该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004年,浙江省的武义县后陈村为了解决村务不公开、不透明,管理混乱的问题,设置了全国首家“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个机构是独立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代表村民来监督村务的运作和实施。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后陈村調研时指出这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有益探索,是积极的,有意义的,符合基层民主管理的大方向。并鼓励后陈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一做法,为全省提供有益经验。之后这项工作在全省推广。在习近平的指导推动下,以村务监督为核心的后陈经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2010年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使得浙江省这一基层民主政治探索实践上升为一项法定制度,后陈经验也成为了农村群众自治制度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有效探索,保障了农民民主权益,实现了对权力决策、管理的有效监督,促进了农村基层民治的规范运作,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强化工作效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认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想要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注重德治与法治的并用,坚持法治为本,树立法治观念,营造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氛围,提升农民群众法律素养,引导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力。同时,发挥德治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深入发掘农村熟人社会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以德育人,建立一种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秩序。
从生活富裕角度来看,习近平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富起来是习近平一直关注的重点。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全面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对“三农”发展的带动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使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合作社,鼓励农民工回村创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扶贫问题上,习近平针对欠发达地区存在的落后以及贫困人口问题,科学规划制定推进欠发达的确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在习近平的领导和推动下,“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百亿帮扶致富工程”同步推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习近平强调要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老百姓增加收入,实现生活富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向农业地区投入更多补贴,对农民培训,农村社会保障福利、农村建设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水平,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重视农村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工作技能,掌握提高收入的必备技能。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提供符合要求的劳动梳理,实现可持续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三农”工作的一系列论述和实践,从宏观层面和历史维度,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变迁的一般性规律,提供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是对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来源,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习近平.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解放日报,200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