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群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而高效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始走上课堂教学的舞台,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方式。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时代的进步,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小学语文教学也从原始的“知识本位”朝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全面阶段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角色扮演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行动的源泉,只有让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进行自主探究。所以教师不妨使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的时候,我将课文分成了了三个场景,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有人扮演蔺相如,有人扮演廉颇、秦王等等。并且在他们表演之前,让他们仔细研究了课文对于这些人物的描述,并且帮助他们对于这些人物的背景、历史等等进行了总结和了解,让他们确定了所扮演人物应该有的形象,并且还特地为他们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宫廷礼仪和相关的风土人情等等,力求他们可以真实的还原当时的场景。学生们在准备完毕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最初的时候,他们似乎还不能进入角色,感觉很害羞,但是不一会他们就调整了心态,慢慢开始变得流畅起来。扮演很快结束,我对他们的表演进行了表扬和适当的指导,接着便开始了后续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而且还开阔了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了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二、故事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很多的认知都是来自于小时候的故事或者周围人的引导,所以故事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无法抗拒。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妨将一些课文直接当做故事来讲,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主动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的时候,我在上课之初,先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喜欢《水浒传》里的武松么?”同学们都点点头。“那我给你们讲一个武松打虎的故事好不好啊?”我接着问道。同学们听到要讲故事,纷纷鼓起掌来。看到同学们热情的眼神,我开始为大家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随着我的讲述,学生们的心情也开始高低起伏起来,眼中不自觉的露出了激动的神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很快讲完,学生们的情绪也慢慢平静下来。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表情,我告诉学生,学校的阅览室有《三国演义》的少年版,要想知道武松其他的故事以及武松的结果,那么就自行去阅读。说完,我开始为大家教授《景阳冈》这篇课文的其他知识。
三、信息化教学,帮助学生“感受”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以电脑和多媒体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开始走进小学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师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妨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于课文情境的理解,帮助他们进行记忆。
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的时候,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我在上课之初,先利用多媒体为大家播放了一首古筝经典曲目《高山流水》,伴随着优美的曲调,开始为大家播放提前做好的视频ppt,只见视频上,一个身穿长衫的人在树下抚琴,而一个老人正站在不远处默默的听着,并且时不时的发出一些赞叹的声音……伴随着悠扬的声音,看着清晰的画面,学生们似乎感觉到自己就站在俞伯牙的身边,听高山巍巍,流水潺潺……音乐声慢慢结束,学生们也开始慢慢地“醒”了过来,只是眼中还流露出一丝向往。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慢慢回忆了刚才的场景,接着便开始了后续的教学。
另外,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注重学生之間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让他们在学会基础知识的状态下,能够进行对外扩展,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注重对于知识的传授,积极引导他们学会相关的知识,并且能够得到很好的巩固,而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教师要时刻关注,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努力都进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学会相关的知识,使他们感觉到成功,获得“成就感”。
总而言之,多元化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让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他们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燕.浅析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7(33)
[2]刘祥松.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乐趣化”[J].华夏教师.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