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国
道情的起源,历史悠久,属古代“三教、九流”里“儒、释、道”其中之一的道教,作为“道情”开始时候叫“道歌”后称谓“道情”。它是道士用来宣传道教思想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里,变革、发展、逐渐传承下来的。有人称“道教乐歌”。
作为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遍布全国各地,各地的道士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尤其是地方口音,来传唱道家思想的一些内容。这样一来,各地的道士们因为口音不同,民俗差异等,各自有各自的习惯(演唱形式),逐渐形成了“内容相同,而演唱形式不同”的现象。那么就演变出各地的多个“道情”(现在仍有几十种演唱形式不同的“道情”这里就不列举了)
“太康道情”也是众多“道情”里的一个,它开始时的雏形,也是一种说唱形式,是道士们宣传道家思想或化缘时形成的。有人把它说成“渔鼓道情”。后流传于民间,经民间艺人不断的加工提高改革创新。由开始的渔鼓、简板做伴奏的单口说唱,到多口演唱(两个人以上),逐渐搬上了舞台,形成了一种舞台艺术形式。
“太康道情”在刚刚搬上舞台之初,仅仅也就有一两种演唱形式(板式),艺人们加入了民歌、民谣和外来元素(如:鼓儿词、莺歌柳等)直到在河南太康“落户”之后又吸取了河南地方戏(如豫剧、越调、坠子等)元素,逐渐形成了多种演唱形式(板式)
最早的板式就是“铜器垛”。有说“铜器挫”(意思就是在演唱前用锣鼓镲先挫打挫打然后起过门儿再唱)也就是现如今的“垛子板”它是在太康道情里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板式,可弱拍起,也可强拍起。演唱过程中加入了衬腔、衬字,唱词排列属密集排列形式,听起来就像打机关枪一样的感觉,加上在唱腔前面加有打击乐(铜器)所以有人把它命名为“铜器垛”(后面举例)
一、传统板式
1.两扯平,从它的结构和演唱效果来分析,它属于传统板式的一种。顾名思义,它的起腔过门和收腔过门是基本一样的。上句唱腔和下句唱腔基本一样。故而起名“两扯平”(请看谱例)
“两扯平”板式,多用于欢快的唱腔,它是清板一拍子。节奏明快,欢快叙事。而且它只能是作为导板之用。不能用于正板。
2.“夺口”板
“夺口”板在演唱中可以多达上百句唱腔。“夺口”顾名思义就是抢着说话的意思。一上一下对口唱,说一句、顶一句。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改进,也使它变得“温柔”了许多。常用于叙事和烦恼。它是可以作为正板使用的。
“夺口”可以作为独立的板式来进行。例如:
夺口板有大小之分。一般是:大夺口以四个乐句为一乐段。起、承、转、合(请看谱例“王钝夫人选段”和“前进路上选段”)
而小夺口就不那么严格了,它只是出现头两句,然后就转板了。或者是在进行其他板式的情况下偶尔转向夺口的头两句,然后再次转向其他板式或再转另一板式。每当转向夺口板式时,都會给人一种新的感觉。或慢一倍,或快一倍的反差感,给人们以新鲜感。
3.“一锣切”真正的名字是根据本唱腔的前头过门而定的,它是一锣、一镲而开始的。所以叫“一锣才”经过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后因讹传为“切”而得名。该板式可作为独立板式。但是,有了再创板式之后,该板式就被“挤兑”为导板了。请看谱例:
道情戏以唱为主,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