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涛 布乃鹏
摘要:中国艺术节作为集中展示一定时期我国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伴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艺术节的联动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愈发明显。本文简要分析了历届中国艺术节的发展、特色与创新点,深入总结十艺节的创办模式与效应,提出了艺术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艺术节;发展;效益
一、分析综合历届艺术节的发展脉络,经验教训,总结出十艺节的创新和特色
中国艺术节的宗旨是:为了集中展现我国一定时期内艺术创作和演出的优秀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促进我国各民族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并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历届艺术节都充分践行了该宗旨,同时也各具特色与创新。
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于1987年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文艺工作者奉献了以民族音乐为主,包括杂技、魔术、歌舞、戏剧、芭蕾舞等多种艺术形式。本次艺术节创立了中国艺术节的运作模式。由国务院主管,文化部主办,当地政府承办。国家领导人担任艺术节的重要职务。起到重要的督促和协调的作用。此时艺术节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
第二届艺术节于两年后,也就是1989年,同样在北京举行。本届艺术节与首届艺术节在组织机构上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首次设立了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接受全球范围内的一切捐助。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艺术节的海外影响力和世界知名度。同时,也节约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逐步市场化的雏形期。
第三届艺术节在昆明举行,首次将举办地从首都转移到地方。本次艺术节集中体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金来源更加广泛,除了政府拨款,还开拓了主办单位出资和社会筹资的方式,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更深层次的参与到艺术节中来。在举办艺术节的过程中,广泛开展了各种经贸活动。这对于前两届艺术节来讲,又是一个创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出现。
第四届艺术节在兰州举行。本次艺术节除了众多的演出剧目外,还组织了文物、民间民俗、美术摄影书画以及陇原风情诗词书画四大展览为“轴心”的展览活动。在经费来源上,除了政府拨款外,还出现了多种创收渠道,例如,有偿使用艺术节的会标、吉祥物和会徽,通過门票等广告手段和各种活动的冠名等。可以说,经费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了。
第五届艺术节于1997年在成都举行,这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本次艺术节以“欢庆十五大、迎接新世纪”为主题。部分剧场深入学校、工厂演出,充分践行了艺术节的本质与宗旨。
第六届艺术节于2000年在江苏南京举办,这是艺术节首次在沿海开放城市举办。首次实行了竞争机制,本次艺术节设立了众多的比赛奖项。成功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共同运作的模式。在刚刚进入互联网时代,本次艺术节首次实现了在网上展出,也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网上艺术节”。
综上所述,每一届艺术节都以绚丽多姿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辉煌成就,展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崭新的精神面貌,展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成果,热情讴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第一届艺术节的开端到第二届艺术节的初步发展,再到三、四、五届的初步转变以及第六、七届的深入转变,到了第八、九届艺术节实现了中国艺术节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运作更加充分,社会参与更加广泛。第十届艺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开创了全省办展,全面参与新模式。
二、“十艺节”筹办过程的组织及运营模式分析
1.充分吸引社会资金,企业更深层次的参与,实现多赢
统计数据显示,十艺节共吸引社会资金达3.2亿元,超过了之前历届艺术节的总和。先后分两批分别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山东航空、中国邮政、兖矿集团、民生银行等大型企业签订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高级合作伙伴赞助合同;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程合作伙伴赞助合同;多家赞助商、特许经营企业签订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赞助合同。多层次,多级别的赞助,在吸引资金的同时也扩大了宣传效果。
2.在场馆建设方面,着眼于场馆的可持续运作。
在场馆建设之初,山东省就明确提出,一定要吸取节事过后,场馆就废弃,甚至是开荒种菜的教训。在场馆建设方面,不能求高求大求面子,要节约利用,能改建就不再新建,充分考虑日后的利用问题,避免资产的闲置浪费。场馆建设尽量要有包容性,要充分考虑到多个演出剧目的需要,扩大“后艺术节时代”的场馆使用率。让老百姓亲切的体会到我们办节事所带来的实惠。
3.文化惠民,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十艺节的成果
除了上述大批的场馆,十艺节期间,山东17地市还在市县、村级范围了改建了大量社区文化中心。老百姓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为此,山东培养了大批的艺术骨干和艺术团体,送戏下乡,送书下乡。在节事期间,各类戏剧、舞蹈、美术、杂技、展览等惠民活动一共进行了8.6万多场。实实在在的践行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办会理念。
4.响应国家号召,厉行节约,节俭办会。
简约不简单,删掉不必要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精华。时间上,十艺节的开幕式只有短短的16分钟,虽然时间短,但同样取得了一致好评和精彩的效果。十艺节没有那么多的明星大腕,“小鲜肉”。也没有复杂拖沓的各种活动。充分体现了“水准一流,规模适度、节俭办会”的原则。
三、“十艺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分析
1.经济方面:各种会展活动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这也是各地都纷纷争取活动举办权的重要动力。会展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高利润的产业,利润率大都在20%-25%左右。一次会展活动,从最初的基础设施投入,到中期的各种联动,以及后期的持续影响。都会给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首先,来参加展会的代表一般都是身份较高,收入和消费层次较高的人员,从消费价格弹性来看,这类消费全体对商品的价格敏感度比较低。其次,十艺节的举办时间为16天,时间较长。在这期间,代表们除了参加正式的展演外,还在当地从事感兴趣的各种消费。这其中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金融、通信等方面。第三,参加艺术节的代表或者其他国际会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连带”客人比较多,也就是说除了正式的参会人员,还会带有一部分后前保障团队。因此,参会的人员多也就带来了消费的机会多。第四,十艺节和其他会展活动一样,联动作用很强。举个例子,各地现在都在大力发展旅游,甚至是全域旅游,这是因为旅游的平均带动作用为1:6,也就是说,创造一个旅游的工作机会,就会带动其他6个相关岗位。会展作为朝阳产业,它的带动作用更强,为1:12,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何为平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关联度和匹配度比较高,经济实力比较强,那么它的带动作用可能会超过1:12,反之,则会低于这个数值。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十艺节等会展活动,的确能给举办地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在“后十艺节”时代,数据显示,山东省陆续签约了众多的演艺类项目,进一步促进了经贸合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表现。通过展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发展各类展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2.社会方面:十艺节为山东省众多的就业机会,其中,山东省各级各类公共文化社会累计投入超过170多亿元,其中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投入达90亿元以上,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最集中、投资量最大的时期。进一步改善了山东省各个地市的城市面貌、知名度和美誉度。国际上类似的例子很多,瑞士小镇达沃斯因为世界经济论坛而闻名世界。海南小镇博鳌,因为亚洲论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因为申办一次盛会,从申报,筹办,举行,结束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世界各地各大媒体追逐的焦点,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媒介的宣传,极大提高了举办地的声誉。如果举办的非常成功,服务非常到位,后续的“口碑效应”更是不可估量。
3.文化方面:英国伦敦的西区,美国纽约的百老汇,日本东京的涩谷,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以文化著称的城市。当然,如何让济南这座城市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包涵丰富的人文图景,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非一朝一夕。十艺节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剧院、文化馆、美术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带来了文化交流,灵魂净化。让人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文化知识,陶冶了情操,愉悦了心情。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们欣赏优美的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别忘了文化艺术传承的问题。一些艺术行当经常面临“人亡艺绝”的窘境。在艺术的传承方面,国家应该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和投入。同时,在各类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艺术传承平台,让艺术继续传承。
四、中国艺术节对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建立品牌,实现国际化
近年来,国际大型的会议和展览纷纷登陆中国。其中,著名的会展品牌,德国CeBIT和摩洛哥的Top Marques都在中国举办了展览。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可以超过众多普通会展的总和,我们也应该进一步学习这些品牌展览的先进经验,强化中国艺术节品牌,进一步向国际化迈进。
第二,进一步践行中国艺术节的宗旨,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进来
十艺节虽然在山东举办,济南更是重中之重。但是,笔者随机访问了一些公众,直到艺术节结束,他们并没有感觉到十艺节的举办和以往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有的甚至不知道十艺节到底是什么?也有的民众感觉票价实在是太高了,以自己的工资水平根本无法承受。这也从一侧面反映了我们艺术节的参与度和普及面应该进一步扩展。首先,应该组织专场演出到各大高校,社区等进行巡演,让更多的人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也进一步健全艺术节的巡演机制。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票价的补贴,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和大学生能够买得起。再次,除了競技比赛,其他的很多演出应该进一步降低它的专业性,让艺术更加的大众化、亲民化。
第三,进一步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中国艺术节经历了“政府包办”到“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过程。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艺术节的发展,政府应该进一步淡化自己的角色,应该更多的起到指导、协调、监督的作用。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众参与到艺术节中来。随着会展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会展服务会以“外包”的形式让社会服务企业以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低碳化的水准运作。在减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管理水平。更有利于包括艺术节在内的我国会展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进一步研究艺术节的效益模型,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从经济学的角度和政府的财政收支来看,任何会展活动都需要成本。如何提高会展活动的经济收益,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很多民众都有这样的感觉。艺术节结束以后,很多的剧目和演出都销声匿迹了。众多的场馆也开始闲置。这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创造更多的收益。会展评估是任何会展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会展活动的展前、展中和展后积累所有数据和信息的整理与消化。
总之,通过对历届艺术节简要分析,从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她已经走过了30多年,每一届艺术节都在传承、拓展与创新。当然,艺术节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克服问题,砥砺前行。让中国艺术节朝着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让中国艺术节成为世界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王元敬《让民族艺术之花开遍全国—访文化部副部长、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副主任陈昌本》,《瞭望》1992.11
[2]杨朝岭《舞台艺术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现—第四届中国艺术综述》,《瞭望》,1994.35
[3]傅宏波《前六届中国艺术节回顾》,《观察与思考》2004.12
[4]杜建国《回眸“八艺节”》,《湖北宣传》2008.1
[5]硕士论文:邢文君《中国艺术节比较研究》2009
[6]大众网
[7]百度搜索
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党史研究专项课题:《济南市“十艺节”筹办与“十艺节”效应研究》编号:JNSK18DS27 结题论文
作者简介:
李洪涛,男,1979-,济南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布乃鹏,男,1985-,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旅游规划和目的地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