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群
摘要:烙画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烙画这一传统技艺传承面临着诸多阻碍,当前只有不断创新工艺,进行合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强化主体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烙画艺术。
关键词:烙画艺术;传承;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烙画有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且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形式与内容,更增添了文化底蕴,展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烙画是用烙铁(烫具)烧红后在木、竹、柳、纸、宣纸、丝绢、布及生活用品上,烙出千姿百态的烙痕,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意趣盎然的图画。迄今为止辽宁仍然保存和流传着这一完美的技艺。然而由于对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艺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保护与传承机制,烙画正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亟须探索出一条烙画工艺持续发展和振兴之路,笔者作为烙画艺术的传承人,对烙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略述己见。
烙画是我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种,被誉为“中华一绝”。烙画艺术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就连法国著名雕塑家加莉亚也曾惊讶地表示:“中国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西洋绘画的工具。”可见,烙画艺术的表现之绝、效果之特。然而,当前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化形式却陷入了人才凋零,停步不前,甚至逐渐被人遗忘的尴尬境地。转变这一颓势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烙画艺术,了解它的历史,深入它的形式与内容,发掘它独特又高雅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传承的主体是传承人。烙画的传承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由师傅收徒授以技艺,而由于传统的保守思维,掌握这一技艺的人十分稀少。另外,从事烙画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绘制烙画非一日之功,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同时还要有一颗能安守孤寂的心。这些要求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的。在当代社会,有意从事烙画艺术创作的人已经很少了,大多数人只希望掌握一定的技艺后获取经济利益。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烙画艺术的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追逐经济利益的人要占大多数。因而,人们一般不会关注民间工艺这种文化事业,更不会从事烙画的传承。相比而言,其他工作更能很好地养活一家人。这就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传承人的就业或者生活保障等。即使是已经从事烙画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也可能因为生计问题而被迫放弃烙画。
烙画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力量薄弱,社会影响力不足。我国的民间烙画艺人屈指可数,而且相互之间切磋不多,甚至各自为政。由于艺人少,用工受到了限制,烙画的商业化运作停留在家庭式作坊的模式,规模难以扩大,而且纯商业化运作的介入常常会使艺术变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烙画产业举步维艰。很多创作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经济来源不稳定,甚至有部分艺人依靠低保生活。民间烙画艺人很多为退休或者没有职业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尚不宽裕,又怎么会有资金来进行艺术创作?烙画艺术很大程度上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也就不会产生财富来解决贫困艺人的生计。
近年来,尽管中央政府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也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但在实施上有的地方还存在扶持不足的现象,因此很多民间艺人没有享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随着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各地都在进行地方申遗工作。然而,“名录化重于名录内涵”;“形式保护重于实质保护”;“经济开发重于文化开发”。实际有效的保护落实情况仍需进一步完善。可以更加完善管理机制。由于申遗和申遗后的计划得不到合理的监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民间文化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工艺创作,重点在创新。”烙画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也需要不断创新,如果仅靠老的办法进行作品的创作,难以使作品更具特色。要想使烙画艺术作品永葆生命力,就必须改变传承人的观念,更新创作的构思、技巧。学会适應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而创作出新的东西。可以结合党的方针政策、人民生活或者其他具有歌颂或者劝谏意义的东西来创作。作品内容完全可以与时代接轨,比如奥运会、龙舟赛等。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欣赏准则、欣赏目标都在发生变化,只限于传统的花鸟虫鱼、山水风景等,不会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在传承中寻求创新,才能找到传统工艺持续发展和振兴之路。我们可以借鉴、融合一些元素,丰富烙画的语言,强化烙画的特征,突出烙画的个性,让烙画作品富有精神内涵和时代气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人。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很多口号:“文化遗产在我身边”,“非遗保护,人人有责”。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传承。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由衷期望大学生或者中小学生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传承人,希望他们可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践行者,这也正是我坚持不懈担任各级院校烙画项目艺术导师的初衷。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然而,当它进入到课堂中,意味着广大学生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通过非遗进校园,使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不断激发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年轻一代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传统的民间文化的共性问题就是“传内不传外”,这种封建思想必须坚决消除。优秀的民间文化不是一家的,而是全民族的。取消对接班人的限制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也会使文化传播的范围扩大;取消对地域的限制,彼此不沟通的现象才会得到改善。文化是在不断的融合中发展变化的,不与社会接轨,只限于某一地方、某一族群,只会使优秀的民间工艺越来越落后,最终被社会淘汰。作为烙画艺术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重新审视烙画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观念与艺术语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解体与重构,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形式与内涵,与时代融合,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林伟.当代民间烙画发展之路[J].大众文艺,2014(06):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