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华
“合作学习”兴起于70年代中期的美国,它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学习单元。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世界各地学校如加拿大,英国,法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相继展开“合作学习”。与之同时,日本在实行“合作学习”中,又提出了“合作学习共同体”新的概念。“合作学习共同体”旨在创造学生与教材的共同体;学生与同伴以及与老师的共同体;学生与自己的共同体。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的权利,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成绩,锻炼其社会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
1 为什么要创建“合作学习共同体”
现如今,大部分的初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同步教学”,即一刀切;一言堂;满堂灌;整体加工;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权利,从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不能成立。課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提升。那何谓“学习”?所谓“学习”是学生学习和内化教材的学习经历;是学生与同伴以及老师交流信息和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反思成长的过程。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形成新的经验的经验与挑战。而且目前听的大部分公开课中,上课老师的重心在上课的PPT上而非学生;评课环节中注重评价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语言怎么去提高,看课的老师更多观摩的是教师“教”的行为,并非学生“学”的行为:一节课有多少时间是给学生真正的去内化,去交流,去分享,去表达,整节课学生真真正正“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有多少。
显然,不组织“合作学习共同体”,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就不能满足。
2 “合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
“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是课堂上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学关系,即强者间的相互学习,弱者间的相互扶持。课堂上创造机会给低学力学生向同伴提问“这题是怎么解决?而学力高的学生则会真诚地做出回答,同伴之间“一问一答”的过程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填平高学力和低学力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高效的实现每一位学生的真正的学习经历。
“合作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前提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课堂上要保证“合作学习共同体”高效的完成,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善于倾听,互相学习。而互学关系中的学习主体一定是个人,不得强求一体性,而是追求学生思考和见解的多样性。“合作学习共同体”中差生和优生平等表达自己观点,产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从而实现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发展。
3 怎样高效地实现“合作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
(1)合理的分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男女混合的四人小组为宜。男女搭配更能激活合作性思维,实现小组内观点和思维的多样性。四人小组的单位,对于所有成员彼此平等倾听的学习关系最为合适的。分组时老师也要考虑到学生性格各异性,内向与外向性格的结合,更好地实行合作学习。各科学习成绩的优劣互补,给互学关系创造了最大化效益。
(2)找准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合作学习共同体”旨在创造冲刺和挑战的合作学习。课堂上以“自主学习-挑战学习-反思学习”来展开教学。自主学习中,通常是以个人为单位独自完成任务,挑战学习中,设计任务应将每一个学生囊括在内,也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合作任务,小组之间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最后每个人都能达成课程目标。反思学习中,通过自我知识内化和反思,从而自我得到提升与成长。找准“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是保障所有人“冲刺与挑战”的关键因素。
(3)教师高效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课堂组织是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以最大化地刺激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与同伴老师交流,自我反思成长为前提;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灵活的,镇定的组织学习完成任务,创造出安静而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合作学习进度的调控者,根据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找准开始和结束的最佳时机;适时干预和帮助不能很好完成合作任务的小组。
4 “合作学习共同体”存在哪些问题
4.1合作学习时,学生流于闲谈
这里会有三种情况,第一当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没有培养好之前,老师一开展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学生运用机会开始聊与课堂无关的话;针对这个问题,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设计合作任务难易适当,高于个人,然后整个小组合作后又能挑战成功;合作时间的设计也要长短适宜,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定。
4.2合作学习时,课堂容量偏低
由于合作学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课堂学生的产出为教学第一手资料,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学。这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求要精简,高效,运用于英语教学则要求,要对模块进行整合,删掉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对于提高学生应试方面,则要求老师课堂设计直击中考。
5 结语
合作学习优势大于劣势,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还得努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