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桂英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感”呢?个人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单纯讲授就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的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建立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初步建立数感。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感
从心理学角度反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样也离不开动手操作的过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在解决课本上那些“解决问题”还可以,而现实生活中那些平行四边形田、园地等的高以及高的长度是没法用三角板来确定和度量的,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可以利用带学生去操场,提出了这个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实地考察,思考解决办法。当目测估计以及制作一个巨型三角板直接测量等不精确、不现实的想法被一一排除后,我适时启发学生联系"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去启发他们。经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集思广益,结果同学们想出了巧妙的解决办法:由一些同学拉着测绳的一端立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另一些同学拉着测绳的另一端在对边上沿着底边左右划动试测,最后以最短的距离为高线,这样只要看测绳上的刻度即可知道平行四边形边和高分别是多少。大家马上付诸实践,一起实地测量并计算,结果与老师事先了解到的实际面积大小几乎一致,由于这个答案得之不易,同学们激动地为获得的成功大声欢呼,这样以情激趣,让身边熟悉的环境融入数学学习情景中去,让学生走进生活、理解数学,让学生在这种动手操作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拓展思维能力,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也优化了数感。
三、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学生的数感。
1.在猜测、估算中建立数感
数学猜测、估算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契机,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开展估算,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感,培养数感。如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有多厚?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学生估算后再交流估算的方法,以形成估算的能力。
2.在算法多样化中发展数感
在在加减混合教学中,原来有7只小鹿,走了2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有的学生列式:7-2+3=10,有的学生列式:7+3-2=10,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背景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不同的方式确定相同的结果,在探索算式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和算式的感悟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数感。
四、在合作交流中优化数感
数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探索、合作、交流,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不断的完善和感悟数学知识,在交流中激发和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多种能力,建立数感。教师在平时数学中要善于捕捉和引导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教室面积有多大?学校面积有多大?你家住房有多少平方米? 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齐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同时分享组员思维的火花,这对强化他们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让学生在这种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同时也优化了数感。
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内化数感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教学就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如:教学“统计”,我这样组织:我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表演一些节目,那么我们班喜欢各类节目的人数的多少来确定节目。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 首先调查了解同学们喜爱什么节目,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现场举手表决,并记入统计表。其次引导学生发现从统计表中,不容易看出喜欢每种节目的人数情况。最后绘制各类(条形、折线)统计图。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调查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操作、运算、合作、交流、训练、和解决问题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切实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