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 赵菊玲
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给民办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带来了较大冲击,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有效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有效推动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还给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高校不仅要及时重塑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还应积极探索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路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有力地推动民办高校办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现状
(一)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民办高校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类图书资源的更新和维护,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图书尚未借出去就已经被替换下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十分低下。加上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数字化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传统纸质图书市场受到巨大的沖击。尽管,已有部分高校开始着手构建数字化图书馆,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和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所以实际服务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图书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二)借阅率持续下降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普遍青睐电子阅读,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近几年来的借阅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一方面,网络图书资源日益丰富,并且便于下载,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因此,与图书馆里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学生们更加倾向于选择电子图书;另一方面,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类社交软件和即时通讯工具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碎片时间,故而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图书馆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学习,从而导致图书资源的借阅率不断下降。
(三)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一直较低,基本上仅对校内的教师和学生开放,这一点与国外发达国家学校的图书馆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互联网+”开放式性思维模式下,民办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创新现有的服务模式,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全新的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互联网+”思维下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有效策略探讨
(一)提高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意识
“互联网+”思维影响下,民办高校要想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需要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泛滥式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唯有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服务意识,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成功变革。
一方面,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以购买纸质图书资源为主的运营模式,结合现代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建立虚拟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相结合的图书馆资源库。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能够灵活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开展信息服务。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大数据库对图书馆、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系统化的统计分析,得出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服务方案,主动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还可以积极借鉴参考“互联网+”思维下的跨界思想,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建立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以联盟的方式来开展各项运营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图书馆的服务种类,还有助于提高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价值。此外,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可以对网络上大量的优质资源进行结构化重组,将原本分散的资源信息整合起来,以便读者用户更加快速地查找、利用所需的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水平的目的。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新平台
“互联网+”思维之所以能够在现代领域中取得大范围的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支持。因此,民办高校在构建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时,有必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快速便捷的网络图书信息服务平台,使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轻松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图书馆服务的人力资源成本。
就现阶段来看,国内大多民办高校均已建立了数字移动图书馆,学生和教师只需通过微信公众号便可以快速查询图书的基本信息和借阅情况,或者登录相应的校园网站平台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新时期背景下,民办高校需进一步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开发,不断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及时更新图书馆网络资源库,尽可能地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科研需求。除此之外,民办高校图书馆还应当以学生和教师的阅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度挖掘读者用户群体的借阅习惯和阅读特点,从而为其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充分体现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而有效提高读者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培养他们对图书馆的忠诚度。
(三)实施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崇尚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理念,民办高校也应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僵硬的信息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构建相应的服务体系,实现多元化的新发展格局。例如,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准备引入新的图书资源时,可以先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等平台征求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使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到图书选购工作当中,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图书馆与读者用户之间的粘合度和互动性,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服务模式下图书馆选书困难的问题,提高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对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思维下,民办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更新信息服务理念,并积极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水平。此外,民办高校在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同时,还应注重其社会功能价值的发挥,充分满足当代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未来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林杰.“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11).
作者简介:梁娟,女,河南开封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赵菊玲,女,陕西咸阳人,本科,职称,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