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意妃
在每堂课基本都会听到老师会问“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这么理解?这篇文章为什么这么写?作者怎么会这样写……这些问题可以说问题贯穿于我们课堂的始终。既然探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那么,我们就要知道怎样去提问才有效?
1.问题设计不要过于简单或过难,适合本班学生认知就可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文章是不是这样写的呢?”、“这道题对不对?”、“这么读好不好?”等,所提的问题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都会回答的,这样的问题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疲乏,甚至对课堂失去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设计的问题适合学生的实际。因每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与方式各不相同,生活体验也不一样,这些都是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如:一位老师在学习荷花一课的导入时出示了一个课件图片,说:“这是什么呀?”学生说:“花!”“什么花?”“荷花!”“漂亮吗?”“漂亮!”“你看见这么漂亮的花,有什么词语可以赞美它吗?”这个老师到底想问什么,不清楚!其实读过这篇文章的老师都知道,老师这么问只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是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不仅繁琐没有意义而且缺乏目的性,更没有思考的價值。这样的提问不适合小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只适宜幼儿园的提问。
因此,问题设计,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前后照应,使学生形成前后知识的回顾和联想,也要考虑某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程度、会存在哪些疑问、是否有兴趣等,那么课堂的提问要注意难度适中。
2.课堂提问无需过多,有针对性就好
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主向,导致学生的答案答非所问,难以起到有效的引导。所以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下面的提问现象:
(1)无效问题之一——面面俱到。教师在课堂上问题设计的量比较多,过于频繁琐碎。让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与交流,一节课完成了,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心,学生被动,思维得不到发展,反而抵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无效问题之二——泛泛而谈。提问针对性不强,没有激发全体学生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要么问题简单化,没有营养价值。常见一种判断性质的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种做法图课堂表面热闹与齐整,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没达到教学的目的,更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3)无效问题之三——漫无边际。课堂上的提问,总跟着教学设计里预设的问题去走,却限制了种种的课堂变数。有时一个问题会成为牵引着无数的问题出现,有些问题的连接会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但有些问题会越扯越远,此时,教师要懂得步步为营,要随机应变与调控,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偏离的轨道,但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学设计的问题提问题,却使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扩张与满足,拓展性提问也就无从谈起了。
3.设计问题要有艺术,并富有趣味性
这样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答案只有两个“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甚至有的已成了口头禅,这类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
(1)设计巧妙,是兴趣的“激发剂”。是最有效、能引起强烈心理因素的手段,最能活跃课堂的问题设计。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学习就会孜孜不倦。最能激发兴趣的提问——悬念式提问。最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整个课堂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2)多角度问,是开启思维的发散点。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例 “两只小狮子”一课的教学结束后老师问的“学了这一课你认为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勤奋”。假设老师这样问: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就会有很多的想法,比如说:勤学苦练、不依赖父母、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这种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大忌,因为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文本产生共鸣。
(3)抓准提问时机,深化文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知问题的同时,教师应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也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同时是师生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这样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如能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天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1.设计问题的要考虑主次与虚实
一堂课的提问其实关键不在于问题提的量是多少,而在于问题的设计有无主次之分,虚实搭配得当。一节成功的课,教师清楚地知道这堂课提的问题围绕哪个目标,
2.问题设计要考虑适时、适量、适度
(1)适度——就是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让学生绞尽脑汁也思不出个所以,长期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于容易,也会让学生乏味。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2)适时——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也就是当学生处于混沌时,教师要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3)适量——就是减少无效的提问,掌握提问的效率。提的问题让学生的充分思考的空间,如果提问题过多,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每一个提问,考虑符合学生的思维与心理特点。
总之,在教学设计上的问题,既要抓住要领,又要体现新知;既要简单化,又富有全面营养;既要难疑变亮点,又要让课堂愉悦。由此可见,达到这样境界,那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就要讲究技巧,同时,结合学生认知与学识的程度,就要问得巧问得妙,能调动学生的思考,让思考有了方向,对教学有导向,在教学达到全作巷进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