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运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探讨

2018-05-14 08:24常丽英赵杰孙立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风险事件焦虑情绪血液透析

常丽英 赵杰 孙立巍

【摘 要】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护理管理工作中运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6例血液透析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8)血液透析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n=48)血液透析患者采取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比两组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率、焦虑情绪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焦虑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风险事件、患者负性情绪,符合患者护理需求。

【关键词】 血液透析;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模式;焦虑情绪;风险事件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脏替代方式,基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危险性,风险事件多发。风险事件即直接、间接造成患者损害的投诉事件,影响患者治疗以及预后,增加医疗纠纷问题。相关资料指出,导致血透期间风险的因素较多,包括患者因素、治疗因素[1]。重视血液透析治疗期间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管理,可以维持患者身心舒适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基于此,本文作者就本院血液透析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风险管理模式运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血液透析患者选自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总计96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两组例数相同,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22~65岁,均值(40.02±4.35)岁;疾病种类:慢性肾衰患者2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8例,高血压肾病患者8例。对照组:4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22~63岁,均值(40.10±4.20)岁;疾病种类:慢性肾衰患者2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7例,高血压肾病患者8例。观察组、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生命体征监测以及遵医嘱基础护理等。

观察组——常规护理+风险管理。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8名护士,要求小组成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护士长任小组长。另外,小组成员就血液透析期间的可能性风险因素进行提前总结、分析,制定护理措施。2)完善相关制度。遵循循证医学将血透期间的风险因素分析,向患者、家属告知,并履行签字制度。同时,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操作有章可循、有计划性。3)强化护理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尽可能降低操作因素导致的风险事件,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护理工作期间严格执行无菌原则,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要求护理人员增加血透患者巡视次数。另外,基于血液透析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在缓解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基础上提高护理质量。4)透析过程管理。内瘘穿刺处进行胶布固定,加强巡视期间观察患者穿刺以及插管位置情况,若有移位以及渗血问题及时处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有抽搐以及心悸等症状时及时汇报处理,要求输血、配血流程规范化。

1.3 观察指标

对比血液透析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焦虑情绪评分(参考SAS焦虑量表,分数越低说明患者情绪越佳)变化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能、护理质量等,总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调查结果[2-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完成对96例血透患者观察指标计算。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焦虑情绪评分以(±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则表示血透患者相同指标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96例血透患者护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总满意度分别为95.83%、77.08%。经统计学计算,χ2=7.2067,P=0.0072。

2.2 风险事件情况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96例血透患者风险事件结果见表2,总发生率分别为4.17%、16.67%。经统计学计算,χ2=4.0186,P=0.0450。

2.3 SAS评分变化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96例血透患者SAS评分变化结果见表3。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肾代谢疗法,但是血透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等特点明显,导致血透相关并发症问题明显,增加医疗纠纷事件、患者不安全事件。另外,血透技术含量高且专业性强,相对应的护理风险系数也随之提高,辅助风险管理,提高了血透治疗的安全性。常规护理模式侧重的是护理危险因素管理,未深入考虑护理流程以及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预防风险缺陷突出。风险管理是在血透操作以及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护理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提高护理效果、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等目的,提高护理安全性[4]。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后SAS为(40.02±3.35)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4.17%、护理总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后SAS为(48.50±3.05)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6.67%、护理总满意度为77.08%。观察组、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相同观察指标对比,P<0.05。研究结果和李亚军[5]研究结果有一致性,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4%,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9.7%;觀察组患者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6%,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整体护理效果、患者安全性,具有实施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幼珍.血液透析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1):140-141.

[2] 范大丽.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运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5):145-147.

[3] 段冬伟,郑丹璞,王文洋,等.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运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183.

[4] 鲍晓勤.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交通医学,2016,30(03):292-293.

[5] 李亚军.风险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5,(06):95-96.

猜你喜欢
风险事件焦虑情绪血液透析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何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风险管理在门诊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ABC情绪理论下一例高三女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
网络风险事件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新入园幼儿适应性问题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焦虑研究
围术期心理护理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性功能影响研究